人生之苦,各有不同。有人抱怨苦,有人却抱怨苦得不到境界。
“真正苦来临时,修行与非修行人,面临苦的态度其实是一大关隘。”李罕说。
“我也要赞美一下自己”。一向低调行事的李罕,要赞美自己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如此不镇定了?
苦就是苦,为什么还有一种苦,叫有境界的苦?
日本学者木村泰贤在其《大乘佛教思想论》一书中所说:“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大的道德价值。反之,任己被苦征服,人生便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即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01“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陶渊明到山野乡村中体验了一把农耕生活,于是慨叹了一番劳作的苦。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现代人认为嘈杂是苦,可是辛弃疾在独处时认为孤独是最苦的。
“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文天祥笔下的最苦是,一位皇宫的贵妇,被强行驱离家园,国亡家破的流离失所.......
你看,有了苦,就有慨叹、就有抱怨,连这些格局大家都做凡夫之叹,这就是人间对苦的常态。
佛陀成道后宣讲“四圣谛”,其中第一圣谛就是“苦谛”。佛经明确将世间众苦归纳为三苦、六苦、八苦或十苦等。
可见人间之苦,苦到每个角落,苦到人的骨髓,苦到你即使是圣人贤达也不得不抱怨几句。
02作为团队的领导人李罕不容易。为了管理公司,他经常凌晨4点才睡觉;他经常这月想着下个月,团队的开销怎么办;团队中有的人惹事生非怎么处理。
作为家庭成员的李罕也不容易。父医院跑前跑后;姐姐生病远赴北京寻医问药;亲戚的精神出问题也要从海外打电话他帮助处理。
......
对那些时常抱怨生活“苦”的人,李罕这次却挑战式的发出疑问:“这些苦有本事你来受一个?”
胡克向李罕提问,苦有什么分别呢?一个人没有这样的苦就会有那样的苦。老板有老板的苦,员工也有员工的苦。这不同样是苦吗?
李罕认为,那些善于承担的人,其实比常人要更苦。
我们理解他的这个承担,这个苦,就是所说的苦是有境界的。
请看李罕对谈“苦”的精彩视频——
有些人会把“幸福”放弃掉。正如“燃指供佛”,用十指连心的苦,为他人燃尽自己,这是苦的境界。
作为管理团队的领导人,当然也可以放弃,但因为责任,李罕并不能真正放弃。“苦”其实包含了责任。为了减少苦,他们完全可以放弃对团队的管理;完全可以毫不顾及家人的感觉;完全不理朋友们的殷殷期盼。
但,心有责任,苦就是常态,这种境界难道不是一种大乘灭苦的菩萨精神吗?
03出自于法华经“燃指供佛”是一种高级别的苦。这些心有担当的人,也有抱怨,但他们抱怨的是自己还没有苦到境界......
这不仅让人想起,那幅著名敦煌壁画“菩萨舍身饲虎”的故事。
大车国王相约波罗、提婆和萨埵外出游赏山谷。中午过后,三位王子辞别国王,骑马信步游往林中深处。
他们在山林中看到,有七只出生只有七日的小虎,围绕着一只母虎,嗷嗷待哺。而母虎由于生产小虎和饥饿的折磨,已经筋疲力尽,奄奄一息,无力喂养小虎。面对这八只即将饿死的老虎母子,三位王子都表示同情,都又无能为力。
大王子摩诃波罗伤心地说:“这母虎产子不过七日,七子围绕不能出外求食,要想求生眼看着就只能吃掉自己亲生的孩子了。”
二王子摩诃提婆叹息道:“这情景实在太残忍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来摆脱他们的厄运呢?死亡正向他们逼近,他们要么自相残杀,要么就只能同归于尽了。”
三位王子则想,“这老虎吃什么能够活命?”忽然,三王子萨埵停下脚步,询问两位哥哥。
大哥、二哥答道:“他只吃新鲜的热血肉,但是我们现在替他寻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就要饿死,谁又能为他们不惜生命呢?”
萨埵似乎看到老虎们正在作最后的痛苦挣扎。随即他又想,我应该像大海里的船,去拯救落水的遇难者。此时的萨埵心里发誓,要舍身救虎,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去解救濒危苦难中的生灵。
于是,将自己的血肉喂了老虎,救虎于苦难之中。
《大般涅槃经》云:“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
利他而苦,这是行菩萨道,是极高的境界,这是大乘!
免费结缘《普门品》描写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