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国,杜会山,赵留庄,王红莲,谈晓枚,戚晓昆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概念的更新,目前已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临床表现多以眩晕为首发症状,临床多采用阿司匹林等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活血化淤治疗,对眩晕症状的改善往往较缓慢。为进一步探索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素对眩晕症状的疗效,于年6月至年10月,联合北京市4家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对采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与在此基础上合用天麻素注射液的2组治疗PCI性眩晕的疗效进行对比性研究,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PCI性眩晕患者共例,均为住院患者,符合年PCI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对照分组(随机比例1:1)方法将患者分为天麻素治疗组及对照组。天麻素治疗组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42~85岁,(65.4±11.6)岁;对照组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45~87岁,(62.7士11.3)岁。2组性别及年龄构成无显著差别(X2=0.,P=0.;t=1.,P=0.)。2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发作性或特续性眩晕,天麻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他症状组成分别为:双眼黑朦(6例、5例)、视野缺损(8例、6例)、复视(28例、34例)、共济失调(16例、18例)、行走不稳(45例、50例)、面部麻木(13例、10例)、肢体麻木(6例、8例)、肢体力减弱(11例、12例)、饮水呛咳(4例、10例)等,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经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除外肿瘤、出血或缺血病灶,并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及神经症、药物中毒等因素。
治疗方法:天麻素治疗组予以2组药物:(1)天麻素注射液(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号:国药准字H,批号09LX03,规格,2mL:0.2g)0.6g+羟乙基淀粉注射液mL,iv,gtt,qdx14d;(2)注射用血塞通(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号:国药准字Z,批号:10CA06,规格:每支mg)0.4g+氯化钠注射液mL,ivgtt,qdx14d。对照组予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及注射用血塞通,方法和剂量同天麻素治疗组。2组的基础治疗为控制血压、调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抗凝、神经营养等和对症支持治疗均相同。
疗效标准:疗效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好转标准》中有关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断。眩晕的分级及临床疗效评定(1)眩晕程度分级:0级为无症状;1级为自感头晕站立不稳;2级为轻度眩晕,能行走,步态不稳;3级为严重眩晕,闭目卧床,伴自主神经症状。(2)疗效评定:临床控制为眩晕症状消失;显效为眩晕程度3级降至1级;有效为眩晕程度3级降至2级或2级降至1级;无效为眩晕症状无改变或加重。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并据此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对于两独立样本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Test(Wilcoxon秩和检验),而两分类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平均为0.05。
结果2组疗效比较:天麻素治疗组:临床控制32例(54%),显效18例(30%),有效8例(13%),无效2例(3%),总有效率97%;对照组:临床控制24例(40%),显效10例(17%),有效21例(35%),无效5(8%),总有效率92%,2组临床控制率及显效率比较采用Mann-WhitneyTest(Mann-WhitneyU=.00,WilcoxonW=,Z=-2.,P=0.),可见天麻素治疗组对临床控制及显效率优于对照组,但2组间的总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别(FisherExact,P=0.)。
讨论眩晕是因空间定向障碍导致的一种主观的对外界环境处所或自身位置关系的运动错觉。表现为视物旋转、自身摇摆、失衡等症状,尚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候。病因以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及PCI最为常见。特别是PCI的患者当眩晕发生后,可能会存在迅速的病情发展,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故对于PCI的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对PCI的一般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类或抗凝药物、他汀类调脂药为主,但对眩晕症状改善效果往往欠佳。鉴于天麻素既有改善脑微循环供血的作用,又能改善眩晕的症候,因此,在本研究中联合天麻素及抗血栓药物治疗伴随眩晕的PCI并对其疗效做进一步探讨。
天麻素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其化学结构为4-羟甲基苯甲醇-β-D吡喃葡萄糖苷,基础药理研究表明可增加中央和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清除自由基,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近年来,还发现天麻素对改善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缺血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对内耳供血不足有帮助,从而对后循环系统缺血引起的眩晕起到了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天麻素治疗组对PCI性眩晕治疗的临床控制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PCI效果更佳,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一致。但天麻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对PCI性眩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与92%,并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与2组均予以抗血栓基础治疗有关。
本研究采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既可作为天麻素注射液静滴的载体,其优点在于2组的静滴药物均为2种,有利于减少因2组的静滴药物种数不同所致的对患者心理暗示干扰因素,从设计上讲,有别于以往研究只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简单增加1种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心理暗示因素可能导致的结果偏倚,设计更为科学,同时兼顾对扩容治疗的需求。
鉴于静脉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因此,使用天麻素治疗PCI,特别是伴有眩晕的患者效果更佳,可大大提高对PCI眩晕症状缓解的疗效,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来源: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年第31卷第8期
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ry/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