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木 > 苦木入药 > 正文 > 正文

椿皮历代本草汇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27 14:19:51

椿皮

椿皮(臭椿、椿根皮)

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樗)的根皮或树皮。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南、安徽等地。味苦、涩,性寒。归大肠、胃、肝经。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临床用名有椿皮、樗根皮、樗白皮。

58椿皮:香椿臭椿,哪个是椿

《药性论》:使,味苦,微热,无毒。能治赤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日华子本草》:温,五毒。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入药蜜炙用。

《滇南本草》:臭椿皮,味苦、微辛,性微温。止妇人白带、崩血,止大肠下血。治赤白便浊,各种气痛寒痛。

(附方)治心气疼,面寒、背寒,胃气疼。

臭椿皮用新瓦焙干,黄色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热烧酒服。

《本草备要》:涩肠,燥湿

苦燥湿,寒胜热,涩收敛。入血分而涩血。去肺胃之陈痰。治湿热为病,泄泻久痢,崩带肠风,梦遗便数,有断下之功(痢疾滞气未尽者勿遽用,勉强固涩,必变他症),去疳?、樗皮尤良(时珍曰∶椿皮入血气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樗皮。《乾坤生意》治疮肿下药,用樗皮水研,服汁取利,是其验矣。(昂按∶樗皮止泻痢,终是涩剂。)寇氏曰∶一妇年四十余,耽饮无度,多食鱼蟹,积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甚痛。用止血痢药不效,用肠风药益甚,盖肠风有血无脓也。服热药,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药,注泻食减。服温平药,则若不知,年余待毙。或教服人参散,樗皮、人参各一两为末,空心温酒或米饮下二钱,遂愈。(昂按∶此方仍是作痢疾治)

香者为椿,肌实而赤嫩,其苗可茹;臭者为樗,肌虚而白,主治略同。根东引者良。去粗皮,或醋炙、蜜炙用。忌肉面。

《本经逢原》:性寒而能涩血,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滑梦遗精诸证,有燥痰之功。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崩带属阴虚者,亦不可服。盖椿皮色赤而入血分,久痢血伤者宜之。

《得配本草》:苦、涩、微温。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治血崩赤带,利肺胃积痰,缩小便,止遗精,去疳?,疗久痢。得诃子、丁香,治休息痢。配苍术、枳壳,治脾毒肠风。配干姜、川桕,治湿热带下。

去粗皮,醋炙或蜜炙,随症制之。滞气未尽,脾气虚寒,真阴不足者,禁用。

香者为椿,臭者为樗。椿皮入血而涩,樗皮入气而利。俱宜丸散,不入煎药。

荚,名凤眼草。

清血内髓中之湿热。

《本草分经》:苦,寒。燥湿,胜热。涩肠。入血分而涩血,兼去肺胃陈痰,治湿热诸病,有断下之功。

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中国药典》

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雷公炮炙论》雷公云∶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头者上,及不用茎、叶,只用根。凡修事,采出,拌生葱蒸半日,出生葱,细剉,用袋盛,挂屋南畔,阴干用。偏利溺涩也。

《中国药典》椿皮: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或段,干燥。麸炒椿皮:取椿皮丝,照麸炒法炒至微黄色。

1.椿皮有抗菌作用,椿皮%煎剂在体外对福氏痢疾杆菌、宋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2.椿皮有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臭椿双内酯及一种未定结构的化合物X,其单体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对子宫颈癌有一定作用。3.椿皮煎剂(稀释液)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椿皮所含臭椿苦酮有较强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椿皮有驱蛔虫作用。4.椿皮所含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椿皮有一定止血作用;干皮的制剂对溃疡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整理编辑/王佳妮)

(审核校对/小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ry/669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