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木 > 苦木用法 > 正文 > 正文

李淳清代ldquo名仁rdquo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9 15:25:18
白癜风新技术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823/4454949.html

代县边靖楼

一、人杰地灵

代县城内有座鼓楼,又名边靖楼,亦名谯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七年(),楼身三层,高26米,楼基1米,共9米。上面挂有古代历朝人写的匾额若干块。其中在最高层南向正中挂的最大的一块,赫然入目,书曰“声闻四达”。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比一堵墙高。人们在二三里外都能看得很清楚。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见过许多鼓楼,还没有见过像代县城鼓楼这般雄伟壮丽、历史悠久而保存完好的(当然前20多年还维修过)。上面还有浸透边关文化的“威震三关”“雁门第一楼”“启迪元功”等牌匾,以及“三边险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等楹联。特别是这块“声闻四达”巨匾,再独特不过了。声闻四达,这四个字是说鼓楼之鼓声可以远闻于四面八方。暮鼓晨钟,兼有报时和警醒世人自戒自省之义。同时也可以借以说一个人的美好名声能闻达于四方。再推而广之,还可说一个地方,比如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代县城(古代州城,以下称代城)能以它特有的杰出文化地位和文化底蕴闻名于世,以至家喻户晓,使民众蒙受教化。因为“文以化人”嘛。

边靖楼“声闻四达”牌匾

雁门关在代州(县)境内。战国时赵武灵王设雁门郡,秦以雁门郡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后来,时设时废,以后或改州或改县,治所大都设在代城。故代州(县)亦称雁门。雁门在秦汉以来号称“严郡”。在历史学家看来,一个地方的重要性,是由其历史和地缘决定的。正是历史地理环境决定了雁门的地位。雁门是山西的北大门;而山西表里山河,地势险要,东有太行山,西有黄河、吕梁山,北有勾注山、长城,南有黄河,又地处京畿(无论首都在长安、洛阳、北京,都离山西很近),对国家之重要,可以说是“山西安,天下安”,得国家必得山西。这就使雁门的地位更为重要了。

雁门雄关,在代县北面的勾注山的长城上,东有平型关,西有宁武关、偏头关、南有滹沱河,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特别是汉唐明等朝的边关重镇。说全国六大雄关也好,八大雄关也好,雁门关历史上战争之频繁,卫国之重要,皆处第一。其他各关几乎无可比拟。冯如京的父亲冯明期《登代州城楼(即鼓楼)》诗云:“莽莽来寒色,苍苍落野柯。白云迥勾注,秋色满滹沱。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慨多。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诗中讲勾注山、滹沱河,边隅四战之地,北方锁钥重镇,恰如其分。

雁门关

雁门的重要地位使代州成为边关贸易之所,多民族交融之地,文化荟萃之域。捍城守将,勤事定国,安夏御侮;诗人雅士,高翔文苑,雄视词林。忠臣良将,彪炳千秋;巨儒宿学,代不乏人。李牧御胡,赵国干城;蒙恬守边,长城修立;周勃平叛,遂定雁门;卫青击匈,破走右贤;李广杀敌,号称飞将;郅都牵招,善守民安;杨素李靖,战则屡胜;仁贵督代,白衣陷阵;杨家众将,千古英名。至于皇亲国戚,显宦名人,有薄太后、崔驸马,雁门尚书张凤翼、孙传庭。王昭君出塞所由,芳容犹在;李克用起家之地,丘墓尚存。“天低吴楚”(萨都剌著名诗句),萨都剌名震词坛;净土开宗,白仁岩慧远修行。迄今世,雁门关贺龙击寇,阳明堡锡联焚机;周恩来谈判抗日,毛泽东路居代城……真不愧为人文代县、文化名城。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冯氏崛起,甲第连连,屏藩节钺,贤哲世出。以上种种,足见代县之人杰地灵。

徐化溥(清代地方文化名人,地方志专家)说:“余尝携笻戴笠,陟勾注,溯滹沱,见其山川形势,雄丽迴错,盖必有硕儒至人诞生其间,乃问之山泽农甿,盖有冯秋水先生云。”冯秋水何许人耶?笔者尽力之所能,收集各种史料,较全面地介绍秋水(即冯如京)的一生,以飨读者。

二、一代“名仁”

明末清初,代州出了一个冯如京,他是冯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清史档案说他是“一代名仁”“为世闻人”。他的道德文章,功业政绩,堪为世人楷模,也算得上是“声闻四达”了。

顺治三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被后人誉为“好人”、清官、学者的魏象枢(—)说冯如京:“公以雁门人杰,蹶起士籍,由良二千担跻方岳,称守藩重臣。至今畿辅、五原、湟中、於越、金陵、南海间有召公之思焉。”(《秋水公传》)这是讲,冯如京是“雁门人杰”,他由科考出身而做官,成为封疆大吏、守卫国家的重臣,直到今天,京城地区和内蒙的五原(秦置五原郡,今有五原县属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的湟中(现为县)、浙江一带(夏朝第六代少康帝封庶子於越于东南沿海,后称於越为越国)、南京(古称金陵)、南海(广东一带)等广大地区,老百姓还像思念召公(周武王兄弟,是佐周的贤臣,“存以甘棠,去而益咏”说的就是老百姓爱戴他的故事)一样思念他。

徐化溥说冯如京是“硕儒至人”。硕儒是大儒,至人是顶尖的高尚之人。古来只有孔子被司马迁称为“至圣”,这里说冯如京是“至人”,已经是很高的赞誉。

清代刑部右侍郎弥尔素说:“国家大业权舆,必笃生魁磊宏通之彦”,以襄“草昧经纶之治,应盘根错节之任。其人盖指不多屈。若冯秋水先生,其丰功伟绩犹赫赫在耳目间。”这是把冯如京评论为得天独厚而生的“魁磊宏通”的俊杰之才,可以帮助国家治理乱世,承担艰巨复杂的重任。这种人很少,国家之大,也是屈指可数的。而冯如京的丰功伟绩,在他去世之后,还赫然在人耳目,为人们深志不忘。

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杜笃祜(生活于明末至康熙年间)则在碑铭中赞他:“先生千骑何豪雄,手缚长蛟犁虎宫。巍然讲道东越东,天为后死开鸿濛。瘴海忧国心忡忡,合浦珠还大海中(广西南端、南滨大海有合浦县,盛产珍珠,为中国南珠之乡,也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归来行李照清风,杖头唯有雪冰文。奇光上散为星云,下为芝草宝玉英。名山大川护幽冥,千秋浩气长如生。”这里概括了他为官为政、教化百姓的政绩,清正廉洁的官风和冰清玉洁的诗文著作。

这些评价,说明冯如京是不同凡响的杰出人物。有人可能怀疑,这是否是溢美之辞?是否浪得虚名?这要具体看他的生平功业与道德文章。

代县文庙

三、家世家居

冯秋水(—),名如京,字修隐,号秋水或沧桑,别号紫乙先生,代州人。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冯如京,山西太原振武卫人。”意思一样,如京始祖迁代就是到代州之振武卫——军队基层单位——守雁门关的。其先祖名盛,本山东青州人,以军户勾补振武卫,以后安家于代州。冯盛生子冯时,冯时生子冯天禄,天禄生四子:忠、恩、惠、愈,忠为江淮齐鲁的大盐商和“盐董”,曾作《冯氏遗训》。冯恩是代州冯氏第一个举人,是万历皇帝专门下敕表彰的昌黎“贤县令”(代州现存敕文原碑)。惠为武举,任指挥使佥事,加明威将军;冯愈(为第四子),庠生。愈生三子,长子即冯明期。明期字闇若,号熙宇,万历庚子以第二人应解额(第二名举人),生平笃学力行,死后祀乡贤祠,是为如京之父。如京“生而颀秀,颖悟绝人”。幼年就教于外边的老师,读书几乎能做到过目成诵。他九岁丧父,当时母亲王夫人才27岁,决心把他抚养成人。母亲常抚摸着他边哭边说:“冯家累世有阴德。你这个孱弱的孩子,是冯家香火能传下去的一线希望啊!我这个后死者能看到你长大成人吗?”因此,母亲教训如京特别严厉,一定要他学走正道,不让他贪玩、偷懒。如京孜孜矻矻(kū,努力、勤劳之状),好学不倦,加上天资非常聪明,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对六经典籍,诸子百家,历史、天文、地理、方志,以及阴阳律历之书,无不刻苦钻研,反复琢磨咀嚼,探寻和掌握其精神要义,采撷其文章英华。州里举行的各种考试,他常常在不少学生中夺冠。先后到州里担任“督学”的文太青、袁临侯两位先生,非常看好如京,就推荐他到州里官办的书院,由公家供养伙食费,让他更好地讲求学问,端正做人道德。这时他已1岁了。崇祯初年,朝廷除掉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锐意选拔人才,下诏让督学者严为校试。吴衲如先生负责山西的“拔贡”考试,连设三道考试“关口”,采用类似“会试”的办法,因其务在发现人才,所以选择非常严格精细。如京每次应考都是很快完成考卷,而且成绩出色,吴先生定他为三晋冠军,把他应试文章传示于人,以至众人争相传录,洛阳纸贵。

道路坎坷,人生曲折。正式乡试考举人时,如京却几次应考都因“文不能满志”(应试文章不能满足考官的要求)而落榜。他平时学习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文风,“为文不屑为尺幅恒语”(不屑于作循规蹈矩、充满陈词滥调、空话套话,而无新鲜内容和鲜活语言的官样文章)。这大概是他考不上举人的重要原因。

屡考不中,他长叹:“这大概就是命吧!以诗圣杜甫之诗,而考不中唐朝的进士(唐代科举以诗考为主),千古以来能说杜甫才能不高吗?”但他并没有放松学习,反而更进一步立志于钻研明代陆九渊、王文成之学,并努力躬行实践。他说,“我母亲健在,我孝顺她,让她每天看到我以孝顺的好脸色奉养她,讲求孝友之道,施加良好影响于社会,这也就是从政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呢?”显然,他这是用孔子《论语》回答“子奚不为政”时的语意在劝慰自己。

代县文庙

四、贤良方正

据台湾保存的清宫档案载,崇祯元年(),冯如京为恩贡。崇祯十三年,帝下诏求才,“举海内明经行修”之儒。如京认为机会来了,高兴地说:“考进士、兴科举起于隋代,而推选循良兴盛于汉朝。难道做官的都一定要走科举道路吗?”于是,他赶到京城,“以贤良方正应辟举”,在朝廷应对皇帝的考试。他在对答中,紧密联系时事政治,提出的政见切中要害。其大意是说:天下削弱不振,上上下下都以虚文和空话矫饰、自夸,而国家法典废弛不行。治身者先治心,治国者先治朝。如今,用人、理财、大典,朝令夕改,不得要领,而整天对西方起事的民军担心害怕。如内政不修,“西寇”也是不容易平定的。皇帝看了他的对策,认为他是奇才,准备重用。但他的话过分直率尖锐,左右用人大权的宦官不喜欢他,所以只任命他为滦州知州。这是冯如京走上仕途的开始。从举贤良方正时的表现,足以看出他是关心国家政治的忠直之士。

代县文庙大成殿

五、为官经历

治理滦州

滦州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山海关之间,殷商时期属黄洛城旧址,是孤竹国(伯夷、叔齐即孤竹国君之二子)所在地,素有“关西第一州”之称。明崇祯十三年(),冯如京任直隶永平府滦州知州。由于滦州南距北京千米,属“畿辅近地”,在明末又是清兵侵略明朝北疆、攻取北京的必经要道,当时又处于李自成起义之时,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实为难治之州。有人担心冯如京性格宽厚,担当不起这个艰巨任务,就劝他说:“滦州是国家东北部通北京的大道和冲要之地,在这里当州官,送往迎来几乎无休止之日;而且奸猾之吏民,不少都有朝廷权贵作后台,巢穴深固,盘根错节,恐怕不是你这类‘长者’能够胜任的。”但如京笑而置之,毅然走马上任。滦州在兵燹之后,百姓逃离,田园荒芜。吏役中大多老奸巨猾,不务正业,仅不审理的积案,就比其他州县多好几倍。如京下车伊始,猾吏一看他年纪不大、经事不多,瞧不起他,就先来了个试探:把一堆急需办的和需要缓办的案牍混杂在一起交给他。如京从里边挑出几件根本不需急办的案牍,甩给役吏,训斥说:你怎么拿这种手段扰乱你的上司?而且立即指出其所拟处理意见中,哪条哪条是玩弄文字以颠倒黑白,哪条哪条是徇私枉法和贪赃卖法。并严厉指出,如果你们怙恶不悛,就要受到严厉惩办甚至被处死刑。这些奸猾老吏背地里都长伸舌头,称如京神明。他在“擿奸发伏”,整饬吏治之后,就着手办理老百姓最感头痛和最需要做的事。

一是抓驿传差役制度的改革。驿传体系是中国古代国家不可或缺的军政要素。如何为驿传体系提供必要的马匹、夫役以及其他各种物资供应,曾经成为明清交替之际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而备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yf/919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