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村史,几多乡愁。凝聚乡村历史记忆的村史馆,反映的是岁月辗转中的变化,折射着乡村的历史和人文特征,也记录着新时代的风貌。为此,通州八大游官方新媒体平台策划制作了“记住乡愁”系列栏目,通过对通州区部分村史馆的探访、采写报道,讲述乡土故事,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记得住历史,了解通州文脉渊源和未来发展思路,推动“诗和远方”的进一步融合,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的厚度。
今天,让我们走进仇庄村。
仇庄村仇庄村早已颇负盛名,一度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但您也许不知道当年的仇庄村是一步一步从较贫困的小村子逐渐成长为现在的全国知名村庄,而这一切的历史脚印都在仇庄村史馆内。
仇庄村史馆于年8月开始筹建,建筑面积平米,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村史馆于年7月全面竣工,于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村史馆会觉得眼前一亮,既有现代的沙盘、多媒体设施,又有看似像仿照旧时代的陈设。其实这正是仇庄村村史馆的主题“枯木逢春”。除了主题外,还有四个部分分别是仇庄村史和仇庄村的昨天、今天、明天。
之所以把“枯木逢春”作为村史馆的主题,是因为,仇庄村以前(年以前)贫穷落后,后来仇庄村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发展机遇,尤其是年后的15年间,仇庄村人民在现任党支部班子的坚强领导下,从一个贫穷落后小村,变成了国家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和优美乡村。
正如进入村史馆映入大家眼帘的诗中描述的一样:“改革发展传国本,德明法立铸民魂,天降甘霖滋万物,敢使枯木早逢春”。这四句诗是村民苏新民所作,将村史馆的主题阐释的淋漓尽致。
仇庄村史在村史馆内有一面仿造的旧社会的“土墙”,上面写着“枯木逢春”的主题。对面就是村史和历任党支部书记简介及大事记。
大事记,主要记录了年以来,村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年11月13日,仇庄村人民得到彻底解放,自此,人民当家做主;年,在改革开放中,村里建起羊毛衫厂,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村委会将每年腊月二十定为仇庄村的“老人节”;年仇庄村开启跨越式发展步伐,进行新农村建设,实施多项惠民工程等等。
仇庄的昨天而最吸引人的则是一个古老的农家院门楼,这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了五六十年代,从门框、门槛、门墩到大门都是当年的建门楼所用的材料。
走进农家院,能看到的是一个沙盘,它真实记录了五六十年代仇庄村房屋的状况。
在沙盘的三侧,摆放了五六十年代以前村民所用的各种生产工具。展墙上是同年代村民插秧、耕地、收割的图片,展示了当时劳作的场景。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枯萎的老树,这也是村史馆主题“枯木逢春”中的“枯木”,寓意着过去的贫穷和落后。
在另一间屋子里,摆放了五六十年代以前村民所用的各种生活工具、时代服装、瓷器、乐器和村民住宿用品等。
在展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史料,最早有咸丰、光绪和同治年间的地契。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土地所有证《阶级斗争史》、户口本、纸币、票证。
(特约摄影黎明)
通过这部分介绍和图片、实物的展示,让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仇庄村的过去和发展历程的艰辛,记住昨天。
仇庄的今天而关于仇庄今天的部分,通过大量的实物、现代化设施、高科技手段,讲述了仇庄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比如墙上的“德”、“法”、“礼”、“孝”、“情”五个板块,以大量图片对应内容的形式。展示了推行德、法、礼、孝、情治村法,凝聚民心,打造特色村的做法和成果。
(特约摄影黎明)
仇庄的明天
关于仇庄的“明天”则主要通过沙盘描述仇庄村发展远景,未来的仇庄村环境优美,村民居住有别墅,党支部、村委会有办公楼,老年公寓、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宾馆、超市、饭店应有尽有,可充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等各种需求。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