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医院内三科宗杰;医院海南分院急诊科刘昕冯欢欢;医院急诊科孔令杰孟庆义
病例介绍:
主诉及病史患者女性,88岁。因反复腹泻2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排黄色稀糊状便,恶臭,每日3~4次,偶有脐周疼痛,余无不适。医院,均诊断为腹泻原因待查、菌群失调,长期给予葡萄糖、电解质、脂肪乳、氨基酸及维生素等支持治疗,腹泻一直无明显缓解。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及辅助检查身高cm,体重38kg。除极度消瘦外,无其他明显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4.65×/L,中性粒细胞0.,淋巴细胞0.,单核细胞0.,血红蛋白86g/L,红细胞2.88×/L,红细胞压积0.,红细胞平均体积90.8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30.0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g/L;血清总蛋白56.3g/L,白蛋白28g/L;血钙1.89mmol/L,钾3.06mmol/L;甲状腺素.9nmol/L。
腹部CT检查示脾大,胃窦部改变。胃镜检查示食管上、中、下段黏膜光滑,呈粉红色,无糜烂、溃疡及新生物;齿状线上移约5cm,其上见3条0.2~0.8cm不等条片状红斑,彼此不融合;贲门松弛,反转胃镜可见轮状凹陷,胃底、胃体及胃角黏膜光滑;胃窦黏膜可见少许点片状红斑;幽门、十二指肠球腔均未见异常。肠镜检查示回盲瓣呈帽状,阑尾开口清晰,距肛门10cm直肠壁见一片状毛细血管畸形;所见肠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无充血、糜烂、溃疡及新生物。印象为直肠毛细血管畸形。
诊疗经过就诊后1周,会诊,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慢性腹泻的疾病,考虑为麦胶性肠病,嘱患者减少面类饮食。1周后复诊,诉遵医嘱禁面食后,腹泻次数迅速减少,再吃面食,腹泻次数明显增加,故请营养科制定全无麦胶饮食方案。之后1周患者腹泻完全停止,大便成形,无恶臭,体重逐步增加。再过2周复诊,病情稳定,体重增加5kg。
随访7个月,患者继续执行无麦胶饮食方案,体重已增至50kg,无不适。
讨论:
发病机制麦胶性肠病为麦胶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患者对含麦胶的麦粉食物异常敏感。
大麦、小麦、黑麦及燕麦中的麦胶可被乙醇分解为麦素,α麦素对小肠黏膜具有毒性,但在继续水解后黏膜毒性消失。麦胶性肠病活动期患者,肠黏膜细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将其分解而致病。
临床特点麦胶性肠病是由含麦胶食物引起的小肠黏膜损害,以小肠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实质上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致的营养不良综合征。其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腹泻和腹痛、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及电解质紊乱。
诊断手段包括血液检查、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胃肠X线检查、内镜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
治疗方法麦胶性肠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最为重要,包括避免食用含麦胶食物(例如各种麦类),原则上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及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对症及支持治疗主要为补充各种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危重病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误诊原因分析:
误诊主要原因是对麦胶性肠病不熟悉,本例提示对慢性腹泻患者要尽量查找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不要盲目止泻。
防范误诊措施:
麦胶性肠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临床医生应熟悉其临床特点,对长期腹泻和体重减轻病例,应警惕小肠吸收不良的现象。根据胃肠X线检查、小肠吸收试验及特异性抗体测定的结果,可初步做出诊断,但小肠黏膜活检仍是诊断麦胶性肠病的金标准。麦胶性肠病一旦诊断明确,无麦胶饮食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及肠损害得到改善。
???
欢迎您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yf/1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