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称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清朝内外战争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为东北地区抗日做出杰出贡献。达斡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钟形式。
姓氏
达斡尔人传统姓氏成为“哈勒”、“莫昆”。
“哈勒”源于氏族社会,多以祖先最初在黑龙江流域居住地的山河等名称为名,如鄂嫩哈勒源于居住地鄂嫩河流域,精奇里哈勒源于居住地精奇里江。
“莫昆”源于家族,多以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名称为名,如色布奇莫昆源出居住地精奇里江西色布奇山峰。此外,还有以所居住村屯来划分莫昆的。
清代文献记载,达斡尔族原有“哈拉”三十余个,“莫昆”六十余个,后部分“哈拉”并入较大“哈拉”,一些并入“莫昆”中,加上汉字书写有误、历史原因,大部分消失,截止年7月,主要“哈拉”二十余个,“莫昆”三十余个。
因新疆地区达斡尔族部分未简化,没有准确统计,故简化姓氏不详。
语言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亲系语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相同、相近似的词汇。[3]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讷谟尔4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达斡尔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和古代契丹人、奚人等有着较近的遗传基因。
达斡尔语属粘着语,构词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和复合法。除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外,达斡尔语是蒙古语族内部与蒙古语最相近的语言。
民居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火炕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
传统节日
阿涅节,是达斡尔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人们便开始阿涅节而忙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食品。
库木勒节,库木勒即柳蒿芽,野菜可食用。每年五月,成群结队的达斡尔族男女老少,深怀感恩之心,兴高采烈地去采集柳蒿芽并欢歌劲舞。举行传统的体育竞赛,其乐融融。
抹黑节(阔德格·乌都日),正月十六为抹黑日,是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之一,达斡尔族的“阔德格·乌都日”来源于达斡尔族春节,达斡尔族视同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节。
婚俗
达斡尔人对男婚女嫁非常重视,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传统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婚姻,在达斡尔族中产生很早,并一直传承到今天。历史上,达斡尔族实行并不严格的族内婚,通婚范围主要在本民族内部,即以异姓成员为通婚对象。后来,由于与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和汉族等民族长期相邻而居,,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得到允许。氏族外婚制度是达斡尔族婚姻习俗方面的又一项基本制度。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为有血缘关系、为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而严格禁止互相通婚。为保持亲戚间稳定的伦理关系,达斡尔人虽然允许部分有亲属关系的人通婚,但是要求双方辈分必须相同,严格实行同辈婚。同时,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哈拉”,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前,达斡尔族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包办婚姻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青年人没有自行选择配偶的权利,也不能进行自由的婚前社交活动。其传统婚姻习俗,通常包括择偶、定亲、过礼、结婚等程序。人们选择配偶讲究年貌相当、门当户对。在年龄方面要求男女双方大致相近,男方与女方同岁或比女方大一岁至三岁均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传统婚俗中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被彻底废除,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自由恋爱为自己选择称心如意的配偶。
住屋形式
达斡尔族传统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叫“雅曾格日”,是一种起脊式的、土木结构的草正房。达斡尔族的草正房以两间的居多,其次是三间的,住五间的较少。达斡尔人讲究住屋与厨房分离布局的习尚。
如果是两间房,则以西屋为居室,以东屋为厨房;如果是三间房,通常以中间屋为厨房,东西两间住人。居室内南西北三面盘有相连的火炕,俗称“弯字炕”。
达斡尔族家庭一般不设火炉,秋冬季节防寒保暖靠火炕。达斡尔人在厨房北墙处,盘有一个池式火炕,叫“额鲁格”,用来干燥粮食。达斡尔族的草正房舒适讲究,宽敞明亮,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以多窗著称。一座两间的草正房,西屋南墙有三扇窗,西墙有两扇窗,东屋房门两侧各有一扇窗,共有七扇窗。
如果是三间的草正房,通常有窗十一扇。窗多不仅扩大了采光面积,而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棚和四壁上面装饰着鸡、凤、鹌鹑以及狩猎等各种图案、剪纸,有的直接把雉羽、带花丝的皮毛贴在墙上,作为点缀。
日常礼仪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无论谁家宰杀牲,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家里来了客人,即便生活贫困,也乐于设法款待。
饮食习惯
达斡尔族的早期农业主要是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等早熟作物,故主食方面有米食和面食。米食以稷子米饭为主,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稷子用锅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敖苏莫”,是熟稷子米,饭粒大而不粘连,有糊香味,是达斡尔人的主要饭食。另一种是直接碾成米叫“希基莫”,是生稷子米,颗粒较小稍有粘性,除作干饭外可作粘粥,还可再压成面作糕点。
面食主要是荞麦面。荞麦磨成面粉后,传统的吃法是压荞面(饣合) (饣各)浇野味肉汤,是最佳饮食,还可以烙苏子馅的荞面饼。荞麦磨成面粉,过箩留下的颗粒叫“尼基”,可做粘粥食用。荞麦蒸熟炕干后碾成米叫“阿勒莫”,可以作饭食。
从民国年间开始,达斡尔人从汉族农民学会了种谷子、玉米、小麦、黄豆等农作物。早熟低产作物逐步减少,新的粮食品种不断增多。达斡尔人主食品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米、玉米、大米、白面已成为主食,吃油饼、面条、馒头、饺子等面食多了起来。传统的稷子米、荞面、燕麦、苏子等成为稀少的食品。
达斡尔族的副食品有肉类、奶食品、蔬菜和采集食品等种类。
特色饮食
白菜沫(辣菜沫,达语:音讷森努咖),是用新鲜的白菜叶和盐、青辣椒、芹菜、蒜、香菜等配料碾压成沫,口感微辣、清香,可以当咸菜吃,还可炖菜吃,吃面条可做卤,用它可炖肉、炖豆腐、炖土豆。
白菜沫炖豆腐,是达斡尔族传统的名菜,制作时把白菜叶和梗分开,菜叶做白菜沫、菜梗切后拌点辣椒淹咸菜,也是达斡尔族传统咸菜,达语叫“克日切莫勒努哇”,即是咸菜可以炖炒吃。
韭菜花,语叫“梭日斯”,即是可口的咸菜,又是美味调料,是吃火锅和肉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柳蒿芽,达语叫“苦木勒”,是达斡尔族人民喜食的传统里菜之一,“苦木勒”有明目、清胃热、泻肝火、利肾水之功能,味微苦,幼芽时鲜嫩清香,是一道传统的美味佳肴,野生天然纯绿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