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在《陶庵梦忆·目连戏》中记录了明代徽州旌阳戏子搬演目连的情况。目连戏的演出,引得“万余人齐声呐喊”。
万历年间,郑之珍将民间演出的目连戏进行整理,编为《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册,于万历壬午刊刻。郑本目连戏的问世,影响极大,不仅原有目连戏的声腔剧种多以之为演出蓝本,且在北方流传开来。
输入关键词“郑之珍”查看祁门目连戏剧本
这位将各地支线众多的目连救母故事规范整理的秀才郑之珍就是安徽祁门人。在祁门,都说目连戏“出在环砂,编在清幽,打在栗木”,目前祁门能够进行目连戏演出的,有栗木、历溪、马山三个戏班。其中栗木、历溪两个戏班在年7月,受香港戏剧节之邀参加演出,得到香港观众的欢迎。
今年3月中旬,有朋友希望到祁门观看一场目连戏演出(请戏),但因为两个村子戏班的朋友都在采茶,只好作罢。由此,也可以窥见祁门民间戏班的日常状态。戏班的主要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农忙时劳作、农闲时演戏。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祁门人红雨在年栗木目连戏班赴香港演出前夕,所记录的一些影像。
祁门栗木村目连戏
图文/红雨
我是土生土长的祁门西乡人,打小就听说离家10里地的地方打目连,净是讲鬼讲神,还要唱好多天...,还常听村里人数落长嘴好事的妇女管叫“刘氏婆”(目连戏中的主要人物)...后来这些年,目连戏的神秘感和儿时印记总能不经意撩拨着我,真是受此诱惑不轻。近期,一些机缘巧合才有幸端起相机对目连戏做了一点认真记录,并细细阅读了祁门栗木戏班和历溪戏班近来演出的16折唱本。
此篇贴上的是祁门栗木戏班6月16日在自家祠堂演出的8折目连戏部分影像。就在刚刚过去几天的6月30日,画面中的这群人,正是他们这群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农民,和历溪戏班一道带上自制道具、各自拧着自己的演出服辗转杭州赶到了香港“中国戏剧节”的现场,唱着祁门西乡土话谚语、敲着自家的锣鼓点,有板有眼把目连戏搬上香港油麻地戏剧院,上演了一场古老戏剧和现代文明的精彩对话。
年7月1日-3日,该是祁门目连戏史上值得留下记忆的日子。这才是我发此文的初衷由来。衷心祝福我的乡里乡亲,一切都好!
安徽祁门栗木戏班
栗木戏班,是徽州史上最早戏班。在中断20年后的年重新组班演出,现有演员约20多人。班中王长松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不幸于去年离世。栗木戏班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表演“盘彩”、“盘秤”等杂耍活动。
王荷女
王建伍
王汉民
班中演员皆本村村民,人人都带自己家的油彩化自己的妆。王汉民,年轻时就是十里八村的裁缝,班里谁的服装破了或者临时换演员服装长短不合适,这不立马带上老花镜穿针引线給缝上。
王子均
王惠均
传统目连戏的演出没有固定演出场所,台上台下皆是戏台,戏文唱词沿用土语也是口口相传,没有非常固定的唱词和曲调,演员们可根据情节和状态加词减文或者改变音调的长短。此次,为让更多的观者能听懂戏文,对目连戏做了尝试和创新,在固定舞台表演并给戏文做了前期的文字整理记录工作,现场能給观众打字幕,这对唱惯老法的演员们是一种考验。这不,只要是一下场就得临时记台词,确保一字不落的能和字幕对上。
王汉民
王汉民
王汉民,今年62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18岁开始学唱目连戏,其祖父、父亲和伯伯在世时均是栗木戏班的老人,王家可为目连戏演唱世家,王汉民现为班中最重要人物,台前幕后承担很多角色。
王子均
王子均,今年65岁,班中年龄最长者。唯有他和王汉民两人是20年前戏班的老人。他的扮相和身段最有戏味。
陈华丽
栗木村《三殿》诉血湖(三大苦)录音
王丁发
陈华丽,饰演刘氏,在阎王殿前唱“十月怀胎”苦,声泪俱下。“唱得好”!“是我教她的,原来这个刘氏就是我演的,我学戏就是演女身的”。“啊”,“老早目连戏班是没有女唱戏的,女的都是男人演的,是到了现在才有女的演女的。。。”。眼前这位面如桃花,身段略带纤细的男人,叫王丁发。
王荷女
祁门栗木目连戏班候场
王慧均
王慧均
王新龙
王新龙,50岁,栗木戏班班主(团长),也是栗木村的村长。“目连戏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我们要唱好它演下去。现在说要缺的就是缺钱,这些人丢工丢时还自己贴了不少钱,我是村长过意不去,还有服装、道具等都要更换和修补填置。如果全部戏文都要唱完演好,需要钱和大家的支持。”
栗木戏班全家福。
香港戏剧节戏单
以下剧目说明文字,摘选自香港戏剧节《安徽祁门目连戏戏班》戏单。
上寿:傅相之子萝卜值新春之际,唤家奴打扫门庭,为受恩赐入官的父母亲上寿(即拜寿)。
遣三等:傅相乐善好施,斋僧济道,僧道做法,遣出上、中、下三等之人与众家观看,说明三等之人缘由前世修来。
三殿(诉血湖):刘氏被带到阎王殿,对阎王诉说其三大苦,阎王被感动,放刘氏下殿。
小放牛:调皮的牧童牵着自己家的黑水牛吃别人家的麦子,牛却不愿吃麦,最后无解只得牵牛回家。
颠倒颠:傅家济贫,叫化子听闻唱颠倒颠(把事实颠倒来唱,劝人修行)得到傅萝卜赏赐。
闹会(十不亲):大化子劝和了会缘桥上的众叫花子,来到傅家,为傅家掌彩、赞颂、唱上一曲《十不亲》,讨得封赏,高兴的回到庙中。
加注:在全国各地的戏曲、曲艺中都有莲花落《十不亲》的相关内容,做为普通观众,我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郭德纲改编的太平歌词《大实话》,而他本人也说过《目连救母》的单口相声。祁门的栗木村和历溪村的地理位置非常靠近,演的同为郑之珍版本的高腔目连戏,但是表演风格有差异。这一段《十不亲》栗木村的演出是一人拉琴,带着哭腔悲伤的演唱,两个姑娘和唱“莲呀么莲花落”,整场戏的气氛非常凄惨。而栗木村的戏,是众多化子一起唱,非常热闹。
一枝梅(哑背疯):矮老,疯婆一对夫妻,到傅相家中唱孝顺词,得到傅家救济。
苦竹林(马不行):二十四位强盗洗劫了傅家财富,路经一片苦竹林。被盗傅家的一匹白马,背上扛着金银,突然不再前行,且开口说话,使众强盗深受感化。大王要求步下将员放下屠刀,向傅家请罪,以后要本分谋生。
相关阅读
山间,田野,老樟树,戏台
互助学习小组-历溪乡村目连戏传承(分享稿)
互助学习小组-目连戏故事分享笔记part1
互助学习小组-目连戏故事分享笔记part2
互助学习小组-目连戏故事分享笔记part3
互助学习小组-目连戏故事分享笔记part4
互助学习小组-目连戏故事分享笔记part5
互助学习小组-目连
戏故事分享笔记part6
互助学习小组-绍兴目连与民俗分享笔记
互助学习小组-女红神和绍兴民俗分享笔记
互助学习小组-浅谈目连戏音乐概况(分享稿)
-关于作者-
红雨,本名汪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黄山市文联,任黄山市发展摄影产业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拍摄手法以纪实为主,重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pz/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