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不下力气创新和超越,很快就会被淘汰。奇怪的是,作为“国粹”的中医药,这几十年仿佛淡定得很,典型表现在:很少有开创性的药方,大多数时候沿用古代方剂诊疗。
中医药能治病吗?答案是肯定的。
老祖宗已经把中医研究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医药需要创新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前中医看病很少有创新型方剂,是在“吃老本”吗?估计是差不多。
所谓“开创性的药方”,至少有三重含义:
1、紧贴现代临床开辟出新路径,疗效确切,就像新能源汽车突破传统汽车一样。
2、借鉴古方思路,大胆创新,青出于蓝胜于蓝,而且大规模使用,安全可靠。
3、创制的方剂与现代已有的化学药物相比,不分伯仲,甚至更优秀,临床认可。
方剂是中医药的精髓,古代涌现开创性的方剂很多,如解表涤饮的小青龙汤、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通便泻热的大承气汤、化气理水的五苓散、疏肝健脾的逍遥散、活血止痛的血府逐瘀汤、健脾益气的归脾汤、理气化痰的温胆汤,等等。
或者,根据前人的成方、偏方大胆化裁,补泻结合,表里同治,寒热兼施,同样有大批名方传世,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酸枣仁汤、葛根汤、安宫牛黄丸,等等,治病救人无数。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医药获得过较快发展,一方面,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基层医生,大量使用古方和偏方,丰富了中医方剂实践;另一方面,针对现代多发的疾病量身定做药方,吸收古方大胆创新,涌现出破格救心汤、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脑心通等一批优秀的开创性药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常青树”。
但奇怪的是,从中期至今,近30年来推不出开创性的药方了。治疗基本沿用古方,即使有的名老中医手头有些创新的方子,也只是在小范围内使用。
有人可能不服:年非典和年初开始抗击新冠以来,中医不是涌现一批治疗的新型药方吗?
实际上,就拿新冠诊疗来说,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葛芷解毒汤等,都是从《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几个经典名方组合化裁而成,“开创性”算不上。
近三十年来,中医诊疗使用方剂,主要有5种方式:
1、“抄作业”式的沿用古方,尤其是有的汤方制成中成药之后,拿起来就能用,省事多了,关键是来钱快。
2、按“一方多用”思路拓展名方,叫“老药新用”,如逍遥丸、归脾丸、血府逐瘀丸等,每个方子能治疗的疾病有几十种。
3、“小打小闹”式的改良老方,这个君药加一点,那个臣药减一点,佐使配强一点,方剂效果良莠不齐。
4、“巧立名目”式的翻新典方,多见于某些争经费、图出名、评职称等时机,推出的方剂,经不起推敲。
5、“应急救急”式的组合成方,应对非典、新冠、甲流等急病恶疫时,出现一些救急解难的方剂,就属于这类。
为什么近十几年,中医开创性药方的探索、攻关、应用,与过去相比变“疲软”了?
有的人可能说,新的好方子需要时间和临床检验。现代资讯如此发达,任何有确切疗效的创新性方剂,会很快出名,可惜至今为止没有。
有的人说,是不是被现代医药和某些“利益集团”打压?实际上,没有哪个时代像如今这般,重视中医发展。年7月颁布的新版《中医法》,是给中医撑腰和保护的。至于“利益集团”?如果中医做出了创新突破,扶持还来不及,谁舍得打压?
深究起来,中医这三十年来没有开创性的重大成果,大致有4个原因:
1、现代中外发生的若干起草药、中药严重副作用事件,使研究推广和应用中药方剂变得谨慎起来,典型的有2起:
一个是年代中期,发生于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一些民众使用含马兜铃酸成分的草药,出现肝肾损伤。
一个是年代初期,在我国引起广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pz/1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