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的《登高》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换言之,就是写的最好的七律诗。诗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的为什么好?因为他的感情特别深沉。诗写到这个份上,把一生的感慨和家国的感慨都勾连到了一起,将七律所有的规则和情感所有的韵律如此完美的结合了起来,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当时正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在这一天登高抒怀。
他当时住在夔州,即现在?庆的奉节。杜甫和四川关系最紧密的就是成都草堂,也有人叫杜甫草堂,都一样了。给人的感觉是杜甫在四川的时候就只住在成都,这是不准确的。杜甫刚刚到四川的时候,的确是住在成都。有很多朋友的帮助,所以他盖起了成都草堂。你送点树苗,我送点椽子,你打个地基,我送套家具,大家一起帮他建起来的。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他的朋友高适和严武。可是后来,高适调走了,严武也去世了。他在蜀中,特别是在成都,就失去了依靠。我们都说杜甫任工部员外郎,其实这个官职是严武给他上报朝廷得来的。现在严武死了,他只好离开了成都,打算出川。夔?往外走,出了夔?就出了四川,他打算沿着?江一直向南走,这是后话了。他在夔州只待了两年的时间,但写了好几百首诗,那么这首诗就写在他在夔州的时候。
诗的第一句说“?急天高猿啸哀”。登高的这一天,看来不是个好天气。?特别的急,特别的大,天也特别的高,那可不嘛,秋高气爽。但是秋高气爽是好天气,秋高气爽?大,这都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站在这夔?,呆在这夔州,都能都能听到两岸的猿声哀鸣。那李白不是说过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山”听?猿哀鸣,人禁不住要掉眼泪的!所以,“巴东三峡巫峡?,猿鸣三声泪沾裳”人们听到这个猿的啼鸣,肠子都断了。这“?急天高猿啸哀”,起笔很高,一下就把当时作者的心情写出来,很肃杀。
“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江中的小洲,小岛。?回,不是??回来了,是?在天空盘旋。沙白,是江边水底的沙子。秋高气爽,所以水底的沙子看上去特别的明澈。这一句诗是从高空写的。换句话说,这是从?的视?来写的。??得很高,它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很大的?,看到了很高的天,看到了巫峡两岸的猿猴,听到了他们的哀鸣。还看到了小岛之上、江水之底的白色沙子。这?在这来回盘旋,而诗人登在高处,他就也看到了这些景象。景象很壮大,但是也带点悲壮的意味。
紧接着,诗人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是?哗哗吹动树叶子的声音,落木,是落叶。《楚辞·九歌》中湘夫人说:“袅袅兮秋?,洞庭波兮木叶下”。秋?起,洞庭湖上叶落纷纷。在《山?》中也说到,“?飒飒兮木萧萧”,我们可以想?无边的落木,萧萧而下。作者登高看到,当时夔?这个地方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景象异乎寻常的壮大。层层叠叠的落叶,在哗哗大?的吹动之下,漫天?舞,落到地上。
“不尽?江滚滚来”,诗人远望?江滚滚而来。这流不尽的?江水,让我们想起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杜甫当时想没想到千古?流人物我们不知道,他自己没能成为当时的?流人物,心里是有遗憾的,是感到悲凉的。这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江滚滚来”,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一想到这两句诗,我们就感觉到一种既肃杀,又壮大,既有豪情,又有无限的悲。
前四句诗,写的是秋景。接下来四句,写的是他的情怀、怀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台是没错的。他本来这诗的名字就是《登高》。万里,是说这夔州离?安太遥远了。杜甫对?安有很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杜氏的祖宗就是京兆杜氏。当然杜甫本人后来就分支了,因为这杜氏有很多分支,他是襄阳杜。京兆杜氏尤为尊贵。他自己也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他也承认自己的老家最老,那老家在哪?在杜陵,汉代的杜陵,所以?安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说过,“秦中自古帝王都”,他对?安有感情。他在?安待了整整十多年。虽然说是图名,可是情感在这摆着。“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万里,这是夔州离?安远,我估计他心里也想离洛阳也远,洛阳是他真正的故乡。“万里悲秋常作客”,他自从离开了?安,去了天水,辗转又来到成都,现在到夔州,就再也没能回到家乡,每到这悲秋的季节,就想起他的故乡,想念他的?安。常年漂泊在外,什么时候才能归还?
“百年多病独登台”,这“百年”用得好。我们经常说人生百年,百年好合,其实指的就是一辈子,对不对?我这一生多病,不仅是身体有病,心理也有病。我怀才不遇,我老大无成,我现在都50多了,年近花甲了,还在这漂泊。
再一个是真的有病。据学者们研究考证,此刻的杜甫由于?期漂泊,缺医少药,营养不良,颠沛流离,他患有最严重的糖尿病,也就是所谓的消渴病。这个病有个特点,即老是不停的口渴,老得不停的喝水。肺病、疟疾、耳聋,还有一些轻微的,可能也未必是轻微的,总之他有一条胳膊总是有点麻痹,就是?痹之症,那为此他还在家里养了乌鸡。
所以说他这个诗是很有意味的,“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什么意思?“常作客”的“常”是说,时间久,“独登台”是说孤独,“悲秋”是因为什么?是太不堪了。就像古人说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不是?万里?作客,而悲秋尤为难堪,多病更不堪,多病而登高,更是情何以堪。所以我们说“常作客”,说明他没有家,独登台,说明什么?连朋友也没有。你说说他,带着一家子人颠沛流离,落得个“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把这烦恼的人生算是写尽了。那为什么能落到这个下场,那不都得怪这安史之乱吗?这战乱和动荡让诗人远离家园。在这万里之遥,?阳登高,寄托的是孤独的情怀。
最后两句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不用说了。苦恨是什么?恨到家了,恨透了。苦恨那也可以说恨苦。苦中有恨,恨中有苦,总之味道是苦的。“繁霜鬓”,头发全都白完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真是穷困潦倒!我刚才都说了,我百年多病,我独登台,是不是?那么“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很坦率,确实够潦倒的。能不潦倒吗?眼前是“落木萧萧下,?江滚滚来”,“天高猿啸哀”。又是远离故乡,远离?安。悲秋,在这客乡,这一辈子身体多病,现在独自登到高台上,举目一望,真是满目萧索。
既然潦倒,不堪勉,要借酒浇愁。曹操早有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是有时候,这个酒越喝越醉,越喝越愁。李白又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有人可能会说,这“潦倒新停浊酒杯”,难不成是作者越喝越醉,越喝越愁?我想固然有这个道理,但最主要的是,最凄惨的是,作者连喝酒的本事都没有了。
咱们刚才说到百年多病的时候举了他的很多病,他有糖尿病,古代又叫消渴病,他又得了这个风痹之症,他还有头?,而且他自己还有肺病,还患了疟疾,眼睛也有病,耳朵半聋不灵的,这每一样病,都是忌酒的。所以诗人为什么在这要提出新停浊酒杯呢?他是想拿起这酒杯来喝,要不然在这就不用说了,那可以在序里边说,最近我刚刚把酒戒了,所以呢今天这诗里头啊我就不再写酒了。没有,他把这酒还专?写进去,就是说明如果之前不戒酒的话,他今天是非要潦倒新举着酒杯,对不对?他为什么故意写新停浊酒杯?他太愁了,太苦了,他太想借酒浇愁了。他现在只能盯着这杯酒,发呆。看着这杯酒,不能动,那心里边就更难受了。所以要么说作者写诗非常的巧妙。这一句话,既给大家交代了,他最近身体更不好啦,繁霜鬓啊,病更重了,重到已经不能再喝酒了。另外一方面又表达如此渴望酒的一种心情。这就是大诗人,不露声色,不动声色地就同时交代了两件事情。等到哪天他这病都治好了,这时就可以改为潦倒新举浊酒杯,焕发新举浊酒杯。
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太好,它的景都透着孤独,它的情都透着悲凉。这个重阳节对于杜甫来说太痛苦了,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把自己心里所要想的全都写出来了,全都吐露出来了。而且他吐露出来的不光是苦,不光是痛,不光是艰难,还有卓越的诗情。所以我们千百年后读这首诗,虽然为诗人的遭际而感到悲伤,而引发的我们对着秋景也生出了一些悲慨之情。但总的来讲,我们惊叹于他的这样的诗意,我们也感慨于作者的这种深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这样高超的诗意,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对诗人,特别是病中的诗人产生了惊叹,产生了佩服。
诗人为什么老说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你想想安史之乱之后,他就没消停过,从?安出发,带着家人先去了凤翔,又到秦州,又到成都,又到嘉州,又到渝州,又到忠州,云安,夔州,江陵,岳州,潭州,最后湖南耒阳,湖南的平江,终老于平江,死在一条船上。可不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吗?
刚才说到他的疾病病痛,诗人在很多诗里边都说到了,这所谓的消渴病,“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云”,“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所以在他的诗里边给我们吐露出他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为什么?像他这样的生活他没有保障,饱一顿饥一顿,睡觉的时候一会这被子是干的,一会是“?夜沾湿何由彻”,能不得病?
这些都还算好。最关键的是,他身边的那些老朋友,一个一个的都先后凋零了,可不就是“百年多病独登台”。大家说都谁呀?他算小的。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年李白去世,李白那是他的偶像。唐肃宗宝应二年年,储光羲,房琯去世,特别是房琯对他是有恩情的。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年,他的挚友郑虔去世,他的好朋友苏源明,在?安去世。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年,他的好朋友,他的两个好朋友,都对他是有很大的恩情的,高适和严武,都去世了。你看看,从到,就这三四年间,他去世的朋友就有七八位。
杜甫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感到孤独!俗话说,兔死狐悲,盛唐的一代一代的这些枭雄们,这些伟大的诗人们,政治家们都离开了诗坛和政坛。杜甫虽然在当时算不上是一个大政治家,甚至在当时的时候,人们的眼中,他算不上一个超一流的大诗人,但毕竟跟这些诗人、这些朋友有着很深的情谊。杜甫,北方人生活在夔州,虽然当时的夔州都督、御史中丞柏茂琳对他有很多的帮助,但是他在这生活并不愉快。这不愉快不是说生活上没有保障,第一是因为老病,身体状况很恶劣。第二他太想老家了,他想回家。第三,这个夔州这个地方的?俗人情,与北方有异,特别是他?期生活在?安洛阳,他适应不了这个地方的?土人情。第四,当地的生活习惯,饮?习惯,他也不怎么适应。人年纪大了就想家了,即便是老人已经不在了,也想念老人,想念祖宗,所以他就想回去。正是在这样一个秋?起的重阳节,作者登高写下了这首感慨一生的著名的诗篇。这一首《登高》读下来,作者的内心的世界全部都展露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诗圣的情怀。这也是诗圣的境界,这也是当时诗圣眼中的世界,和我们隔了千年之后所能感受到的,作者远离?安,远离故乡,客居夔州那种独特的心情。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当时正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在这一天登高抒怀。他当时住在夔州,即现在?庆的奉节,由于蜀川地区的朋友高适调走、严武去世。所以诗人离开成都准备出川。此诗的杜甫,身体多病、挚友纷纷离世、远离家乡,满目疮痍,写下了此诗。本诗被后世誉为“七律之冠”。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崔颢《黄鹤楼》
杜甫《春夜喜雨》
李白《清平调》崔护《题都城南庄》李白《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其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早发白帝城》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李白《望天门山》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赠汪伦》
李白《送友人》
贺知章《咏柳》
贺知章《回乡偶书》钱福《明日歌》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凉州词》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春晓》
王昌龄《从军行》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鹿柴》
高适《别董大》
杜甫《望岳》
杜甫《月夜》
杜甫《春望》
龚自珍《己亥杂诗》
李白《行路难》
李白《将进酒》
李商隐《锦瑟》
刘禹锡《秋词》
白居易《琵琶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