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木 > 苦木产地 > 正文 > 正文

崇高可治愈爱情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8 16:17:30

卯叔写在前面:

我的公号开了两年两个月,头条从来没转载过别人的原创文章,今天破一个例,转载子鱼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的是国民党29军。

29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呢?年日本侵略东北,年他们要入关。从哪里入关呢?他们像当年的清朝军队一样,从子鱼的家乡河北省迁西县入关。

为了阻止日本人入关,谁去抵抗呢?国民党29军。

29军非常英勇,有一支部队,打到了最后一颗子弹,最后与日本人拼刺刀,边拼边退,最后退到了悬崖边,全体将士跳崖牺牲。

剩下的其他部队撤回来,到了年,日本从卢沟桥进攻北京城,29军又自动请缨,再去抗击他娘的日本军。这次他们更加英勇,29军的两位将军赵登禹和佟麟阁战死疆场——他们和后来的张自忠,是抗日战争战死疆场最高军衔的将领。

后来虽然有国共内战,但是解放后,北京市决定用他们俩以及张自忠的名字来命名三条道路,拥有如此殊荣的除了他们仨,没有军人再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北京的道路,可见他们对北京城、对中华民族的彪炳功绩。

再往回头说——29军抗击日本入关、战士们跳崖的那个地方,现在那里长满了杏树,郁郁葱葱,但如今被水库阻隔,人迹罕至。子鱼了解到这一历史后,叫包括我在内的一帮朋友去那里给战士们祭奠。

朋友当中,有一个失恋多年,一直未能走出来,去到那里后,忽然嚎啕大哭。我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自己真是个王八蛋,为了一个女人,为所谓的爱情,变得如此的懦弱伤怀,想想这些战士,当年也就十六七岁,连女人也没有碰过,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走上战场,拼死在疆场,忠骨埋在人迹罕至的长城内外,没有人记得他们,没有人给他们祭拜,而自己,整天的这不甘心,那不服气,时而觉得自己委屈,时而觉得自己可怜——和这些战士比比,自己算个屌啊!

最后我们商议,将来要在战士跳崖的四面八方,栽满各种鲜花,让鲜花在春夏秋三季绽放,冬天白雪作被,让他们安息;设一个英雄纪念碑,让人们一年四季去祭奠他们,告诉他们,现在祖国繁荣昌盛了,他们当年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嚎啕大哭的这个哥们,是个富豪,资产过亿,他特别好笑,当即说,这些需要的钱,他全部承担,谁也不要跟他抢。

我们说,大家都会尽一份心,尽心就好。

这个哥们呢,接下来好像就换了一个人似的,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他彻底的从爱情伤怀中走出来了。

我以前读美学著作,美学上说,艺术作品有两大主题,一是爱情,一是崇高,但我从未想到,原来,现实中,还可以用崇高来治愈爱情。

崇高是大爱,爱情是小爱,大爱治愈小爱,嗯,好像也是情理之中啊!

希望子鱼这篇纪念29军的长文,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赵登禹将军文

子鱼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乘船游览老家的潘家口水库,两岸青山巍巍,碧水悠悠,风景绝美。远远的,我们看到一处山洼非常漂亮。山洼形状如一把太师椅,“椅背”高耸入云,两边“扶手”如两条龙脊滚滚入水。最引人注目的是,“椅面”上长了两棵大梨树,梨树上金果累累,闪闪发光。我说:“上去看看,这地方风水太好了。”一群人弃舟登岸,一路走一路赞叹,另一个朋友也说地方好,如果搞开发的话,一定非常棒。我们起了要开发的心,想着在哪里盖几幢木屋,弄一座花园……可是走到梨树下一看,全都傻了眼,这儿绝对不能搞开发。因为它是一个坟地。还是一个大坟地。两棵梨树中间,矗着一座碑,上书:喜峰口战役抗战英烈墓地。这座墓碑的左前方,有一块圆滚滚的大石头,上书“鬼子埋尸地”,石头掩在莽莽苍苍的一片苘(qǐng)麻和芦苇中间。苘麻和芦苇都喜阴,可见这片地的阴气得多重。我起了好奇心,这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为什么这片土地之上,有极阳和极阴两种气息存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记住了“喜峰口战役”几个字,回北京我一查,大吃一惊,这里的故事太惊心动魄了。以至于我走进这个故事,长久都没有出来。这段时间没怎么写文章,原因也在此。2

在北京,有三条路是以抗战英雄的名字命名的,一条叫赵登禹路,一条叫张自忠路,一条叫佟麟阁路。

赵登禹路在西城区,那路上曾住着我一个多年好友,我经常去那里。张自忠路在东城,离雍和宫不远,我家就在这附近。我女儿如果坐地铁上学,每天都要路过张自忠地铁站。地铁里清脆的女声铃铃念诵:“张自忠路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这个声音我听了如许多年,可是并不知道张自忠与我的家乡有这么深的联系。3还是以赵登禹为主线讲起吧,张自忠和佟麟阁的故事会穿插其中。赵登禹,山东曹州人,在今菏泽境内。曹州与沧州、徐州、青州并称为四大“武术之乡”。曹州在黄河中下游,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之地。这地方地脊民贫,历史上水患频出,是个出响马的地方。响马是非土匪非蟊贼的一种人,有侠气,喜欢劫富济贫,打抱不平。隋末唐初的徐懋公、程咬金都出自于此,唐末领导黄巢起义的黄巢也出自于此。当然这里更著名的还是大宋年间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武松打虎的景阳冈离曹州只有几十公里。所以这地方,你懂的,民风彪悍,尚武崇侠。连曹州的女人都不容小觑,新过门的媳妇常常要跟丈夫练两手。有民谣唱道:“三嫂子,娶到家,一身武功真利洒,双手能推四斗门,单腿会踢八字花,巴掌一拍墙掉土,双脚一跺砖成渣。三哥上前交把手,一跤摔个仰八叉。三嫂赶了张白面饼,摊上鸡蛋煎葱花,三哥一吃怪香哩。明儿个再摔个仰八叉。”赵登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13岁时,他拜当地一个武术高手为师,这人叫朱凤军。朱凤军擅打拳,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拳,无所不精。赵登禹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特别适合练武术。跟着师父,他学了一身武艺。赵登禹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最乱的年代,清廷衰微,八国联军进北京,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不休。赵登禹一腔爱国心,想要报效国家,想去投军,可是投谁呢?听说冯玉祥带兵如子,又有爱国主义精神,于是他就去投奔冯玉祥。可是冯玉祥的部队在陕西潼关,他便和自己的二哥赵登尧,以及两个同乡,一起徒步跋涉到陕西,这一路多公里。那一年他16岁。可是到潼关,部队招兵已经结束,几个人就在门口乞求,赖着不走,一个长官看他们实在心诚,就破例招入。这个长官就是佟麟阁。那时候他是一个连长。从此赵登禹和佟麟阁,二人出生入死,守望相助,一直到年一起战死在沙场。赵登禹入伍参加新兵训练,没有鞋。因为他的脚太大了。每天趿拉着一双拖鞋去训练。有一天冯玉祥路过,看见这个身材魁伟的小战士。他对他说:“小伙子,你敢不敢和我摔跤?”赵登禹说:“那有什么不敢的?”“好,咱们摔摔。”两个人拉开架势,虎目圆睁。冯玉祥一上手就知道遇到劲敌,果然三下两下,他就被眼前这个大个子兵摔了三个大跟头。他不但没恼,反而很高兴,跳起来,说:“你以后就跟着我当亲兵吧,你脚大,我也脚大,我的鞋你能穿。”他让士兵赶紧给赵登禹找了两双鞋。到这里,赵登禹才知道他就是冯玉祥。原来冯玉祥也是一个一米九高的大汉,赵登禹成年后一米九。冯玉祥这个人素喜低调,在军中从来不穿将军服饰,只穿一套二等兵军装,赵登禹认不出他来也属正常。从此以后,赵登禹就成了冯玉祥的亲兵。这一年是年,直到年赵登禹独立领兵出去打仗,7年的时间,他一直跟在冯玉祥的身边。冯玉祥这人有很多优点,他像一个父亲一样,手把手带兵。冯玉祥,生于河北沧州(也是武术之乡),农民出身,喜欢打抱不平,有武术根基。他建立起自己的部队后,带兵最有一套。他招兵只要四个省的人,河北、河南、山东、陕西。他觉得这四省兵员最好,身体强悍,性情豪爽,自古燕赵多壮士。他不喜欢南方兵,觉得南方人唧唧歪歪,太麻烦了。他最喜欢到武术之乡去招兵,底子好,上手快。新兵招上来就是一通非凡的训练,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轮番上阵。他的部队里有很多武术高手。在冷兵器时代,这些还是非常有用的。冯玉祥带兵第二大特点,擅长洗脑。新兵入伍,他让文字先生每人教会二百个大字。多了也不教,怕他们胡思乱想。这二百个字,刚好够阅读简单书籍,够简单书信,能听得懂一些故事。冯玉祥的部队常年有类似于茶馆说书那样的故事讲堂。每天讲什么呢?讲从古到今的英雄故事——荆轲刺秦王,岳飞抗金,史可法保卫扬州,乃至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的事迹。战士们常年听这些故事,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信念就像大树生根,徐徐扎入广袤的泥土。冯玉祥爱兵如子,对人民也极为友善,他从来不端架子,不搞阶级,跟战士们吃住在一起,甘苦共担。冯玉祥的部队常年驻扎西北,所以他的部队有一个外号——“西北军”。4赵登禹跟随冯玉祥期间,有几个很精彩的小故事。年,部队驻守湖南常德,常德有一只老虎为患四方,当地政府非常头疼。赵登禹听说后,只身一人就上山了。到山上,他像武松打虎那样把老虎打蒙,然后拖着老虎下山了。这件事轰动一时,冯玉祥亲自让他骑在老虎背上,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像,亲题:“打虎将军,冯玉祥题。”年赵登禹牺牲后,冯玉祥哀悼他,还提起过这件事。“武松打虎”是小说家言,“赵登禹打虎”是真实发生的。年,部队又驻防陕西,当地有一个军阀叫郭坚,非常混蛋,平日鱼肉乡里,欺男霸女,骄奢淫逸。冯玉祥准备诱杀他。诱杀的方式,学了项羽的鸿门宴,请郭坚吃饭,趁他喝酒吃肉的工夫,突然诛杀。可是这个“鸿门宴”非常不成功,冯玉祥正领着一群人在那和郭坚觥筹交错呢,一旁埋伏的亲兵,看宴席实在太有趣,挤来挤去竟挤倒了掩护的屏风。图穷匕见。郭坚立刻警觉,要拔枪。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赵登禹突然冲上前先于郭坚动手,直接拧断了郭坚的脖子。如果赵登禹晚一秒钟,死的就不定是谁了。这件事又让冯玉祥大为赞赏。年,部队驻防陕西凤翔,又有一个混蛋军阀,这个军阀把欺男霸女这事儿玩上了新高度。他比郭坚更可恶,外号“党拐子”。他让人搜集很多肤白貌美胸大腰细的女性,把她们衣服都剥光。让她们在乳头上挂上铜铃,逼她们挂着铜铃去擀面。妇女们排成排一起擀面,一摇一晃,铃铛丁零作响,党拐子和下属们听着,淫笑阵阵。他们管这叫“响铃面”。有把铜铃甩掉,或者擀得不好的,就拉下去供土匪们发泄。党拐子在一旁观战,还帮忙喊着口号。这个真的是奇葩了,我要不是看史实资料,打死也想不出来这种作贱人的方式。冯玉祥要灭了他。负责打他的大将叫宋哲元。党拐子的凤翔城,地势很高,四周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如铁桶一般。宋哲元打了半年也打不进去。一群人焦头烂额愁眉不展,赵登禹勘察了一番后,决定挖地道。他让部队从城外西北角的一处民宅往里挖,那里距城里,直线距离只有多米。挖地道类似于现在开矿打竖井,先垂直挖下去,再横向走,一边挖一边用木头做支撑。就这样,没用多久,赵登禹就挖进了凤翔城。挖进去以后,他让士兵在城墙底下埋了斤炸药。斤炸药一点燃,城墙轰然炸开一个大口子。外面配合的宋哲元带军乘缺而入,一举灭了党拐子。党拐子有个姨太太,外号“小白鞋”,据说小白鞋比党拐子还凶残无道。她有一个土匪弟兄,抢劫的时候死掉了,这弟兄还没娶过老婆。她就抓来了一个十几岁的处女,把处女扔进棺材,用大铁钉直接钉上,活活闷死了。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恶到令人发指。学习了一些佛家六道轮回理论之后,这种人可能就是山上的豺狼虎豹投胎,根本就没有人性,杀人取乐就是他们的天性。5赵登禹近身跟随冯玉强的这七年,是他全面成长的七年。他跟他读了很多书,也锻炼了行军打仗的能力。赵登禹打仗,有勇有谋,粗中有细。冯玉祥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但他也有缺点,优点是极善带兵,缺点是不擅长带将。他的兵出来,个个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他的将参差不齐。这和他的个人性格有关。他对部下,就像家长对孩子,爱是真的,专制也是真的。将官们跟他创业,早期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时,骂一骂没关系。可是随着实力的扩大,他手下的将官,有的都成了节制一省的大员。他还是不管不顾说骂就骂他们一顿。不同的人承受骂的能力是不一样。有的人脸皮厚,怎么骂也不入心。有的人脸皮薄,骂一次就生不如死。男人又大部分死要面子。所以后期,他手下出了几个叛徒。赵登禹、张自忠、佟麟阁,一直是忠心耿耿那一拨。张自忠是赵登禹入伍两年后自天津入伍的。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一直是乱世状态,军阀混战兼有外敌入侵。外敌当然就是小日本。内忧外患,内忧比外患一点不差。当时国内几个著名军阀,北方有直系,南方有桂系,山西有阎锡山,江南有蒋介石,东三省还有个奉系张作霖。这些军阀目的都只有一个,扩大地盘,统一天下,当老大。他们带着不同的个人风格、执政理念进行PK。就像淘汰游戏一样,军阀多的时候,一拨打另一拨。打败了对方,剩下这些人再打。打来打去,势力越来越少,只剩两三个时,最终再来个终极PK。跟历史上任何一个乱世没差别。冯玉祥不例外,他也只是一个军阀,打仗抢地盘是他的人生宿命。时间就到了年。中原的几大军阀开始PK。他们分别是冯玉祥,阎锡山和蒋介石。西南的桂系李宗仁,东北的张学良,偏安一隅,负责观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原大战”。本来经过串联、分化、拉拢,冯玉祥和阎锡山结盟,要打蒋介石。可真打起来,局势却变了。如果不出意外,双方势均力敌,蒋介石赢不了。结果阎锡山却临阵倒戈,跑到了蒋介石那边。更要命的是,这时候,本来选择隔岸观虎斗的东北张学良,也突然助力了蒋介石。就像一架天平,本来一方就略重于另一方,但还稍微能抗衡,张学良就像一个新秤砣,他呱哒往蒋介石那边一坐,天平就失衡了。中原大战,冯玉祥惨败,被迫下野,跑到山西去隐居6为什么这些人都去对准冯玉祥呢?因为冯玉祥太可怕了。西北军是当时国内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战斗力令人闻风丧胆。如果任由这支又接地气又强悍的部队发展壮大,将来谁胜出,对谁都是麻烦。所以大家一合计,先把他围剿了。其实对于普通军人来说,将军们那些心思他们是不懂的,他们投军只有一个简单的理想,就是保家卫国。将军败了,他们跟着各自的长官四散飘零。有的找个地盘自立为王去了。有的被国民党收编。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这些都被国民党收编了。赵登禹当时已经是个旅长。国民党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名号,叫二十九军,由宋哲元带领。从此二十九军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7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讲二十九军的来历。就是想让大家明白,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队,有着怎样的思想传承,军事作风,和治军理念。他们很强悍。可是很不幸,他们成了败军之将。离开冯玉祥到了蒋介石这里,他们就像被新妈接管的旧妈的孤儿。既然非嫡系,自然没感情。蒋介石对他们又爱又恨。爱他们的强悍,恨他们的不贴心。尤其是赵登禹这样的将军,中原大战期间,还差点生擒蒋介石,这种事心中没芥蒂是不可能的。年,国内的形势又变化。年9月18日,日军侵占东北,不费吹灰之力占了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这就是“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想保存实力打国内军阀,不让张学良抵抗。为此张学良挨了无数的骂。蒋介石要对付的敌人,除了这些军阀,还有当时正在发展中的共产党。他对共产党的恐惧也一刻没有放下过。攘外必先安内,当时蒋介石自认为也挺难的。日军占了东北,下一步就要进平津,年1月,他们把大部队开到了长城沿线。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长城沿线自古以来是中原屏障,抵抗外族入侵,作用还是很大的。这些长城关口自东向西依次为,山海关、界岭口、青山关、喜峰口、潘家口、古北口。青山关、喜峰口、潘家口都在我的老家迁西境内。▲青山关长城如果日军进了这些关口,那么北平、天津都保不住。北平天津是心脏,心脏都被人践踏了,国家安在?国内舆论疯狂骂他,蒋介石迫于压力,不得不抗日。派谁去呢?那就二十九军吧。反正这支部队也不是亲生的,死在外面不心疼。不死打了胜仗,给自己卖了命。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二十九军开赴边关。3月8日,喜峰口吃紧,宋哲元派三个师出发。二十九军,全军一共22,人,有7人留在山西阳泉驻防,剩下15,全部赴边关。二十九军一共三个师,分别是冯治安的三十七师,张自忠的三十八师,刘汝明的暂编第二师。赵登禹的一零九旅,属于三十七师。赵登禹从蓟县跑步前进里,奔赴喜峰口。到那一看,喜峰口东北的高地已经被日军占领。这种重要的战略要地,丢了很不利。那就夺回来。他们顾不上歇息,直接战斗。硬碰硬,战斗非常惨烈,全靠一腔热血。日军在喜峰口的兵力是3万多人,二十九军的两倍多。人家装备还好,都是飞机、大炮、机关枪、装甲车之类的。二十九军这边呢,全是汉阳造,毛瑟枪,手榴弹。重机枪只有挺,轻机关枪只有两挺。剩下的,就是人手一片的大刀片了。但二十九军并没有气馁,也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他们只有一个信念:绝不让日本人进平津。兵士们奋勇杀敌,舍身忘死,硬是把东北高地夺下来了。可是夺下来,又被敌人夺回去,这样来来回回几次,伤亡非常惨重。二十九军打仗,向来擅长偷袭游击。赵登禹手下一个团长王长海,带了人一支大刀队,偷偷摸到敌营,把睡梦中的敌人杀掉了好几百。又抢回来很多机关枪。二十九军用抢来的武器打敌人。战斗一直胶着,敌人损失惨重,二十九军损失也很惨重。到3月12号,赵登禹说,不能这么硬碰硬了,每天以伤亡一个团的代价在打,我们只有10个团,撑不到10天就全军覆没了。他觉得还是搞偷袭最划算。3月12日夜,他部署偷袭日军的骑兵营和炮兵营。三天三夜了,全军几乎没吃没睡,趁这个时间赶紧休整。赵登禹找到当地的一些村民和猎户,请求他们带路。当地人民积极响应。据后来搬到铁门关村居住的一个老人蓝玉田讲述,赵登禹将军当年就住在他家。那年他才13岁,他说赵登禹身形高大,精神抖擞,却平易近人。二十九军的将士,武术也非常高,单手一摸墙头,一踮脚就跃上去,身轻如燕。他父亲就是给二十九军带路的一个猎户。日军的炮兵营和骑兵营驻扎在长城关外的蔡家峪和白台子。赵登禹决定派两路人马,分别从东边董家口和西边潘家口绕过去偷袭。正在这时,一个农村大娘扯着一个年轻战士跑过来。到这就跪下,说这战士轻薄她女儿,要求长官发落。赵登禹一看那战士,竟然是自己的亲兵。他气愤难当。西北军一向治军严厉,这种行为是必须军法处置的。大娘说这个战士出发前竟然跑到她家里,让她的女儿脱衣服给他看。正要忍痛处置。这时,一个姑娘又跑了过来,到这也跪下,说事情没有她妈妈说得那么严重。真实的情况是,这个战士说,自己马上要上战场了,他才18岁,还没有见过女人的妈妈(乳房),他想看看……全军战士一听,全都静默无闻,有的人眼里已经泛出了泪花。姑娘磕头求情。战士们也跪下求情。最后大娘也跪下了。赵登禹一看,免了小战士一死。月上中天,全军要开拔。这时,姑娘却又突然喊住大军,她站起来对他们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银白的月光下,她缓缓解开了棉衣衣襟,露出了里面穿的红肚兜。掀起肚兜,露出了两只饱满青涩的少女乳房。少女的身体像一尊瓷白的雕像,在月光下闪着银色的光。她挺胸抬头,一动不动,圣洁如菩萨。战士们都看呆了。后半夜,部队夜行出关。喜峰口口长城一带,重峦叠嶂,峭壁危崖,非常难走。他们跋山涉水,攀岩扶壁,勾枝扯藤,疾行如风。还是那个蓝玉田老人说,二十九军军人走山路,如履平地,连他们这些山间的猎户都跟不上。凌晨2点多,他们摸进了敌营。日本鬼子们正安枕无忧地睡大觉呢,呼噜声此起彼伏,咬牙放屁不绝于耳。日军侵华以来,还没有遇到过抵抗,以至于他们以为侵略别人,就像过家家一样简单,睡觉脱个精光,踏实得就像睡在自己老家的榻榻米上。敌营的粮仓如馒头一样白白胖胖,装甲车闪着清冷的光。战士们先烧了粮仓,再摸进敌营,看到一排排日军脑袋,就像一排排大葱摆在那里。他们挥舞大刀,照着大葱“葱头”齐齐砍下去。一时血肉横飞。很多日本兵,在睡梦中就稀里糊涂掉了脑袋。有些人反应过来,也摸不着南北,赵登禹带着人扛了很多机枪就跑了。第二天,军中大哗,日军实在想不出,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遭此大劫。消息传回国内,有日本媒体曾报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这是日军侵华以来第1次遭遇有力抵抗。这次偷袭,杀了上千日军,掳走了二十多挺机关枪,烧了粮仓好几个。从此以后,日军睡觉再也不敢脱衣服,就怕莫名其妙再丢了脑袋。他们甚至在脖子上套上护圈。日本人为什么这么怕掉脑袋呢?原来他们也是佛教国家,但他们信仰的最高佛,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释迦牟尼,而是天昭大神。据说天昭大神有一个毛病,不收无头之鬼。无头鬼不能成神,也不能再轮回,转世永远是孤魂野鬼。与此同时,活在世上的人也不能饶无头之鬼,视之为家族的耻辱。日本人要死,必须死得讲究,要么切腹,要么枪毙,最忌讳身首分离。赵登禹带着部队一边打一边偷袭,在绝境中找生机。日军防范越来越厉害,反扑也越来越厉害。仗越打越艰难。▲我在战争现场拍来的照片3月13和3月14,两军对垒,血肉横飞。敌人开着飞机,架着机关枪打他们,他们就迎难而上。凭着过人的武术功夫,冲到敌人面前,拎起大刀就砍。砍死一个算一个,砍完了,夺过敌人的机关枪,扭头就打敌人。当时长城沿线,血流成河,堆尸如山,山上的草木都被染红了。且打且调整,二十九军却从来没有退意。宋哲元的指示“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他们一直记得。前面那个要看姑娘“妈妈”的小战士,在这样的厮杀中牺牲了。看到一辆日军的装甲车开过来,他就在身上绑满手榴弹,迎头冲向装甲车,往地下一躺。装甲车瞬间炸成碎片。他的身体也随着装甲车及装甲车上的日军一同化为灰烬。其实上战场之前,他就是抱了必死之心的,临死前想看一下女人的身体,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男孩子的卑微欲望。赵登禹也在战争中受伤,左腿被子弹穿过。张自忠也受伤了。战争中牺牲了营长排长好几个。休息期间,赵登禹去看那位姑娘,发现她已经悬梁自尽了,尸体摆在门板上,大娘默默守在她旁边。大娘说:“妮子觉得自己身体被那么多人看了,以后也没脸活在人世,不如死了清静。”这是86年前的中国河北农村,一个姑娘有这样的价值观不意外。放在如今的和平年代,这一对少男少女,是不是可以谱写另一段爱情传奇?可他们生不逢时,生在乱世,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悲惨死去。这个小战士和姑娘至今也没有姓名。▲鬼子埋尸地上漫天的茅草8喜峰口战役是一场辉煌的战役,也是一场惨烈的战役。历史上管它叫“喜峰口大捷”。喜峰口大捷俘敌万余,掳获敌军坦克11辆,装甲车6辆,步枪6多支。这种战绩对于只有一些毛瑟枪、手榴弹和大刀片,且人数只是人家一半的部队来说,简直是惊人的。赵登禹在这场战役中一战成名,成了军中神话。可它仍然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仍然是一场改变不了失败命运的战役。3月14日起,敌人恼羞成怒继续增兵,要全歼二十九军。3月15日,二十九军已经危力难支,只剩疲于应付。北国的三月还很冷,山上积着雪,北风像小刀片一样刮到战士们身上,他们衣衫褴褛,状如乞丐。这几天日夜作战,汤饭也不周,更冻饿难当。敌人还在凶残追杀,一伙人马被赶到了一座山峰上。这座山峰叫摩天崖。摩天崖耸立山间,它的北坡极缓,如一幅长卷,斜铺下去,南坡却是万丈悬崖。这种地势乃兵家大忌,因为易攻难守。日军从北坡攻上来。摩天崖向北望,是莽莽关外,向南望,是郁郁中原。摩天崖上曾筑满明长城,如今被炮火轰得七零八落,只剩断壁残垣。日军一步步攻上来。战士们站在崖顶决定,打光最后一发子弹,砍完最后一刀后,就跳崖自杀。南边是中原,是家乡,是亲人的方向。最后还要投向亲人的怀抱。终于穷途末路了。他们站在崖顶,像鸟一样张开双臂,从崖上“飞”了下来。9这些战士跳崖以后,全部落在了半山腰的一面缓坡。这面缓坡就像悬崖的一个褶皱。褶皱距离山底还有很远的距离,山下的农人攀上这个褶皱,也很困难。于是这些战士的尸体就默默留在了这个褶皱上。岁月流逝,他们随着清风、明月、鲜花、露珠,一起化成了泥土。多少年后,这片褶皱长出了很多杏树,慢慢蔚然成林。春天的时候,一面山坡的嫣红颜色。10后来,中国终于实现了和平。人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山下的农人继续种地、砍柴、牧羊、生儿育女,一粥一饭倒数流年。有个农人经常上山牧羊,他在杏林里捡到过银元。那是二十九军战士身上留下的。还在杏林中看见过二十九军的大刀,大刀片早已锈迹斑斑,牧羊人仔细看,上面斑斑锯齿,都是砍杀敌人崩坏的痕迹。大刀轻轻一碰就断了。钢铁也经不住时间的侵蚀。后来,老的牧羊人死去,新的牧羊人成长起来。新牧羊人继续种地,砍柴,牧羊,生儿育女,倒数流年。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下去,和平年代,生活像诗。11金秋,我去崖下见到了牧羊人后代。新牧羊人跟我说:“摩天崖死了很多人,很多,很多……查不出数来了。”我说:“有几十?上百?”他说:不知道了。牧羊人说,他每天放羊,他放羊很随意,把羊扔到山上就不管了,让它们漫山遍野在山间游荡。摩天崖只有他的羊能上去,人,是爬不动的。我见到了他的山羊,那是我生平见过的最有灵性的山羊。它们皮毛光亮如缎,性情机警如狗。有一只小山羊,跟牧羊人的妻子在一起,抱主人大腿,爬主人的后背,钻主人的怀里,求抱抱,求举高高……牧羊人妻子让它表演节目,它就作揖,原地起跳。它能跳起来将近一米,还能打个圈。百年来,这些山羊是那些烈士们唯一的朋友。有一天,我花了三个小时,爬上对面山峰,就为看一眼摩天崖全景。那片深绿就是杏林。崖顶的长城都没了。我爬得有点高,显得对面山崖有点小,实际上从底下向上看,需要九十度仰头。如果不是刻意查访,谁知道这样一个普通山崖上,曾发生过这种惊天动地的故事?12长城抗战两个多月,二十九军奋勇杀敌,可还是抵挡不了要撤军的命运。3月16日,北京何应钦命撤军。长城最终还是没守住。可是长城抗战,对国人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激起了民众熊熊燃烧的爱国心,抗战的精神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全国各地。国内各个团体一致要求抗日:“誓死保卫祖国,坚决不当亡国奴。”张自忠,赵登禹,冯治安,王长海这些英雄一战成名。赵登禹从旅长升为师长,统领一三二师。但是打完长城抗战的二十九军,还是很尴尬。一回中原,他们又被别人忌惮了。国民政府派他们继续去守西北察哈尔省(就是如今的张家口地区)。日军入了关,进了华北,不断搞事情,他们想让华北独立,想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国民党在抗日这个事情上又开始犹犹豫豫,怕吃怕烫,进三步退三步。原因当然还是那个:不想耗损实力。二十九军的最高将领宋哲元此时也变得不坚定,他的势力此刻已经非常大。人一旦拥有太多,就会变得畏首畏尾,权势、地位、金钱、名声、幸福,什么都想要,患得患失。一个人筚路蓝缕创业之时,可以无所顾忌,因为他是个光脚的。可拥有的增多,就会变成穿鞋的,越来越怂。宋哲元变得贪恋权势。冯玉祥手下一些军官也开始叛变,加入了汉奸队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石友三。石友三,吉林长春人,早年间曾是张自忠的连长。张自忠对其恨之入骨。年,他竟然勾结日本人,跑到北京丰台车站抢了一辆装甲车,企图打进北京城,占领中/南/海。吴佩孚手下的一个叫潘毓桂的军官,也暗暗投了敌。潘毓桂是安徽人,其父潘文楼与宋哲元祖父是同学,潘文楼当年在广西做知府,宋哲元的父亲曾在潘家做过家庭教师。所以他和宋哲元算世交,他也是二十九军军中高官。长城抗战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国民政府跟日本人签了好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是《塘沽停战协定》,一个是《何梅协定》,还有一个是《秦土协定》。这些协定,内容就不详述了。大概意思就是:中国不许抗日。中国要把塘沽,通县,顺义,高丽营,昌平等地,都给日本人接管。《秦土协定》还把察哈尔六县给了日本人。了解北京地理的就能明白,这些地方分别包围着北京的东、北、西三个方向,相当于四分之三。就剩一个南边了。抗日如此不积极,全国人民很愤慨,各方人士同谴责。年12月9日终于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就是北平学生跑到大街上游行示威的运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年12月12日,又爆发了著名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不用多解释,张学良、杨虎城软禁了蒋介石,要求蒋介石抗日。日军还是在华北不停搞事情,制造争端,羞辱国民。终于,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军最终要攻城。他们借口丢了一个士兵,要到宛平城内寻找,与驻守宛平的二十九军发生冲突(其实那个兵是自己走丢了,没多久就归队了)。全面抗战开始。在这之前,承受不住舆论压力的宋哲元已经跑到山东修墓去了。冯玉祥在泰山脚下“读书”。佟麟阁一气之下跑到香山买了三间房子,隐居去了。抗战爆发前夜,一群胸中有家国的将军还是不能袖手旁观。张自忠,赵登禹,冯治安等人跑到香山去请佟麟阁出山。“国破家就亡,哪安得下你一张书桌?”佟麟阁愤而出山,任二十九军副军长。仗打起来,宋哲元也修不下去墓,又跑回来继续主政。“七七事变”爆发后,守卫北京城的主力还是二十九军。战争打得非常激烈,当年长城抗战挥舞大刀片的精神又出来了。这些年叽叽歪歪,大家都憋闷坏了。北平市民也积极参加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农村种菜的老大娘都把南瓜搬到城里送给部队吃。年7月,宋哲元派赵登禹去驻防南苑,让他与佟麟阁一起守住北平的南大门。南苑一直是二十九军的总部,但它一直不是驻兵主体,是个训练场。就是新兵训练的地方,很多北平学生军训也去那里。赵登禹带着自己的一三二师赶赴南苑。这时候那些汉奸上场了。无耻汉奸潘毓桂早就暗暗与日军勾结,出卖二十九军情报。他给日军出谋划策,说你们要打下北平城,先得消灭南苑驻军。于是日军派重兵去打南苑,川岸文治郎的一个师团,光飞机就有30多架。南苑驻兵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火力,毫无征兆地,就迎来了一场袭击。潘毓桂说,你们先打南苑的学兵营,那里兵力最薄弱。学兵们正在训练,还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都没上过战场。但这些学兵们并没有畏缩,而是迎难而上,与日军展开了猛烈厮杀。虽然他们没上过战场,但是他们有一颗勇猛无畏的心。赵登禹一看,拎着大刀也冲上敌阵。战士们一看师长都上前线了,更加士气鼓舞,疯狂地攻击日军。潘毓桂又指导日军轰炸了南苑的大食堂,食堂位置最高,炸了食堂,派十几个伞兵下去,从中间往外打,他们管这叫“腹中开花”。食堂的炊事员正蒸馒头呢,每个馒头上都要用木戳戳上“不忘国耻”、“杀小鬼子”等字样(这是冯玉祥军中传统)。就这样迎来了覆灭。惨烈的斗争持续一天后,二十九军又要支撑不住了。宋哲元下令撤退,让南苑部队撤到北京城内。佟麟阁带着部队往北撤。适逢七月暑季,又刚下过一场雨,撤退的道路上泥泞不堪。佟麟阁让将士们先走他殿后,结果他遭遇了日军的飞机轰炸。先是腿部被炸伤,又被敌人子弹射中。在战场上不幸阵亡了。受伤时,士兵想要为他简单包扎,他却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殉国时,他才45岁。他的唯一一个幸存的士兵高弘锡将他的遗体藏在附近村民乔德林的山药架里。第二天才通过红十字会运到北京城内。佟麟阁的遗体,一直被北京雍和宫柏林寺的方丈藏着,方丈景仰他的精神,不想他的遗体再遭受不测,直到抗战胜利才葬到香山。棺木藏在寺庙,灵牌上只写着这样的字眼:先府君胡口口之灵。不敢说真相。赵登禹知道佟麟阁还在后面,不放心,杀回去接应佟麟阁。却听说佟麟阁已经殉国了。赵登禹如一头发怒的狮子,跟敌人抵死拼杀。自从年他从陕西投军开始,就与佟麟阁一直在一起。他们既是上下级,也是亲密战友,还是出生入死的兄弟。20多年,从未分开过。这样的人离去,内心如何不痛?可还有仗要打,他继续组织官兵撤退,撤到大红门时,很不幸,在御河桥也遭遇了日军的袭击。如今的大红门乃至南苑一带是现代城市璀璨繁华,当年还只是农村庄稼地。炮火中,一枚子弹穿胸而过,警卫劝他撤一撤,他不听,继续打。这时又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他昏迷了过去。等醒来他对传令兵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我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说完这段话,赵登禹也殉国了。那一年他才39岁。13赵登禹16岁投军,39岁殉国。23年的时间拼杀在战场。他打过虎,杀过军阀,抵抗过日军,一生轰轰烈烈从无空白。不管二十九军内的其他将军怎么样,他始终如一,从未变过,是一个顽固的抗日派。民族立场上他丝毫无亏。赵登禹将军牺牲后,尸体也被一个方丈偷偷收殓了。这个方丈就是龙泉寺的方丈。方丈也是敬仰他的民族大义。赵登禹在寺里,一藏就藏了八年,直到年抗战胜利,才被葬到卢沟桥外。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佟麟阁将军和赵登禹将军都好像和寺庙有点缘分。14伟大的军人牺牲在了战场,“马革裹尸还”是他们的宿命,也是理想。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毛主席曾评价他:“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抗战胜利后,年,北平各界举行公祭赵登禹、佟麟阁仪式。年,毛主席为赵登禹亲属签发了《北京字第捌拾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对赵登禹将军为国捐躯的英勇壮举作了表彰,确认赵登禹将军为抗日烈士。▲这是赵登禹将军像▲这是佟麟阁将军和夫人、儿子。佟麟阁夫人叫彭静智,看照片就知道是一个贤良淑德冷静睿智的女性。她早年随军,响应冯玉祥的号召纺纱织布,为将士做军衣。北伐战争中,佟麟阁在前线指挥作战,交通受阻,军饷不济,她曾化装冒险亲送款项。冯玉祥称她为“模范夫人”。佟麟阁殉国时,父母均在堂,下有子女六人。佟夫人将佟麟阁阵亡的事瞒着双亲,每日强颜欢笑,只说将军南下抗战了;父母念子,日日倚门望归,夫人于是伪拟家书,以释忧悬。▲悍将眼中全是英气。▲这是冯玉祥,是他锻造了二十九军的一大批忠魂。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倒戈将军,一生八次倒戈。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廷。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世凯。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第四次北京政变,倒吴佩孚。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政府。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产党。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介石。不管他怎么倒,有一个原则把持住了,就是从来没有倒向过日本人。他是最坚定的抗日一派。15赵登禹牺牲的时候,上有高堂老母,下有懵懂儿女。那一年他的大儿子5岁,大女儿才2岁,小女儿还在妈妈肚子里。一家孤儿老小全被丢在乱世。西北军期间,赵登禹曾有一个堂弟赵登舜也在部队,任机枪连长。有一次赵登舜外出招募新兵,逾期未归违反了军规,赵登禹按军法下令责打赵登舜四十军棍,并革除了军职,让他回了家乡。或许是上天有眼,让赵登舜回了家乡,使其不至于和赵登禹一起战死沙场。赵登禹牺牲后,一直是赵登舜照看着这一家孤儿寡母。往后几十年颠沛流离,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这可谓是不幸中的大幸。16自今年夏天第一次掀开二十九军故事的序幕后,我这几个月一直查找他们的资料。那一次偶遇烈士陵园,回家之后一夜没睡好。梦中总是出现一些模模糊糊的面孔,于是第二天,我买了一大堆鲜花月饼去祭奠他们。年,喜峰口一带,因为修潘家口水库,很多村庄被淹没在水下。战场遗址也被水淹没了很多。修了水库后,陵园在水的另一侧,去那里祭奠,还要花块钱船钱。墓地荒凉,少见人祭奠的痕迹。我很郁闷,这是我们当地政府做得不好,也是我这种所谓的文人做得不好。我家就在喜峰口之外十几公里处。可我只知道每年一趟趟地去那里赏山水风光,春天,百里杏花在山间摇曳,夏天,岩石与绿树掩映如水墨铺山林,秋天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冬天,白雪坐山头,如青山送给蓝天的一朵朵白云。人们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却忘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这样一群英灵,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应该被人们永远记住。我很不喜欢写诗,有一天夜里忽然醒来,脑子里蹦出一首诗,起床写下来,我自己都惊呆了。我觉得写得挺好: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寸山河寸寸心。几千亡魂何所寄,春来百里杏花深。当年炮火声犹在,如今山河日月新。我辈岂能忘先烈,太平世界好为人。这首诗要起个标题,就叫“青山埋忠骨”吧。(长按最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cd/9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苦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