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苦木 > 苦木炮制 > 正文 > 正文

为何古代十三四岁的女孩就要出嫁古代的早婚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1/13 13:02:31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

在古人看来,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的现代年轻人都是一群难以理解的怪咖。

同样,在今人看来,逼着初中年纪的懵懂女孩子嫁人的古人,何尝不是一伙变态。

怪咖和变态之间隔着思想和时间上的鸿沟,暂时相安无事,但对“变态”来说有一样好处——早已作古,所以听不见“怪咖”的“正义批判”。

今日就跟着笔者这名“怪咖”来聊聊,为什么“变态”要让十三四的女孩子早早嫁人,到底这里头有什么大义、有什么私心……

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

时间从年,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

彼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姜小白,齐王姜小白很愁啊,并不是愁没酒喝,他是在为齐国的未来发愁。

那时候,诸侯国头顶上的“中央”周王室已经很不成样子了,手底下的“小弟们”也开始蠢蠢欲动,大家都对周王室的命令阳奉阴违。

在这种情况下,谁弱谁就容易挨打,齐王姜小白不想挨打,甚至他也想去问问周天子那王宫里的鼎有多重。

这日,齐王喝着度数不高的小酒,对着齐王宫里那几根柱子长吁短叹。

“唉……”几杯酒下去,人依旧很清醒,心里却越来越难受。

不行!怎么能只有寡人这么苦闷,齐王想着,那些领俸禄的臣子,不就是这种时候起作用的吗?

于是他大手一挥,吩咐道:“去把国相请来与寡人共饮。”

不多时管仲迈着沉稳的步子进来了,齐王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一君一臣两个大男人喝酒会很没什么意思,但请神容易送神难,少不得喝上两盅再让管仲谢恩回家。

“王上今日好雅兴”,管仲说了句场面话,不想齐王的脸瞬间变得像根苦瓜一样。

“国相哪里知道,这酒是愁是闷,哪里有什么好的。”

“酒的滋味不好,无非是酿造工序有问题,又或是运输上遭了什么,又或是……”

管仲饮下一杯,只觉酒味醇香回味绵长,慢悠悠说:“又或是这饮酒的人心不在酒上。”

“哦”,齐王来了兴致,道:“还是国相知寡人。”

“敢问王上为何事愁闷”,管仲问。

“国相,齐国比之越国如何?”

“可战。”

“比之秦国?”

“可战。”

“比之楚国?”

“可交。”

“寡人不要战、不要交”,齐王朗声高呼道:“要胜!寡人要齐国不论比之何国都可胜,必胜!”

“我王雄心必成”,管仲俯身拜倒,齐王忙去搀他起来。

“然,眼下齐国不成”,齐王转身说:“田无人、战无人、工无人……国相,寡人方才领悟,齐国若想不败,须得人。”

“善!”

管仲说:“王上一言中的,正是国不可无人,农桑军赋种种事情都需要人。”

“若要人,要么征战吞并小国、要么从别处购买奴隶,或是鼓励生育”,管仲分析道。

“奴隶下、征战中、鼓励生育上”,管仲又说:“现男女成婚年岁太晚,不若降低成婚年纪,让全国适婚男女早婚早育,十年后我齐国人口可观。”

“善,那国相认为该定为多少岁成婚为宜?”

“女方十七岁,男方二十岁。”

“这男子二十岁成年娶妻,女子十五岁便是成年,为何要定到十七岁?”

齐王问。

“女子十五方到及笄之年”,管仲说:“两年时间,总归够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寻找亲事。”

“子女若是品行不端,定是其父母没有好生教导”,管仲又说:“若过了十七、二十岁还不成婚,就要追究其父母不教之责。”

“这是否太……”齐王刚想说是否太牵强了。

管仲轻飘飘一句,道:“罚钱可充国库,罚徭役可缓无工之困。”

“善,大善!”

物质生活、医疗水平都很差

话说齐国颁布了一揽子“早婚早育”的法令和违反后的处罚措施后,整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一直上升,也带动了齐国方方面面的发展。

国策是发下来了,另一方面,民间百姓的反应是如何呢?

和现代不同,古代的物资匮乏,基本靠天赏饭吃,民众很穷,生孩子基本上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养大了在田地里多一个帮手或是去做工补贴家用,换言之劳动力是一个家庭的刚需,所以民间百姓乐于生育增加人丁,而且古代真没什么娱乐项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打来打去,人口被快速消耗,战场上侥幸没有当场死亡的兵士被救回营帐后也活不了多久,这就要牵扯到另一个故事。

公元前年,郑国和晋国的国君先后死了,死期挨得很近,秦穆公得知后,开开心心准备越过晋国去偷袭郑国。

这三个国家都不是故事的主角,今儿咱来讲讲这场战争中的小倒霉——无辜躺枪的滑国。

滑国弱小不敢反叛秦国,尽够了“东道”的责任,好酒好菜给对方送行,没想到秦国仗还没打转头就把被骗的火撒到滑国头上,把滑国给端了。

破国之日,滑国一位英勇反抗的贵族子弟肩膀受伤被救下来,军医看了看他肩上的伤连连摇头。

“军医,我伤势如何?”

“公子伤口不深、流血不多。”

“那该用何药,倒是用啊”,那公子说:“何故站在这里,倒是快些医治。”

“公子若得天命眷顾,自会痊愈,眼下老朽只能开些伤药。”

“老丈何意?”

公子大惊,“不是说本公子伤得不重。”

“公子思虑,那在刀枪剑戟下受过一遭的兵士,回到帐中有几人活下来”,医生长叹一句,“刀枪破开皮肉,病害已进血肉,只得听天命。”

给贵族子弟看病的该是当时比较有能力的医生了,饶是如此,这位公子也没受到眷顾,不久便死了。

物资匮乏、又穷,吃得不好会导致身体不好容易生病,受点伤、得个感冒都有致死的风险。再提一点,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类寿命平均值很低,只有30岁左右。

严酷的生存条件之下,古人不可能安心做个“宝宝”,十四五岁在今人看来只是人生的五分或六分之一,但对一些古人来说已经是“半辈子”的长度。

新生儿死亡率很高

自管仲之后,历朝历代都一直推行早婚早育的政策,女孩子的结婚年纪也越降越低,汉文帝一口气把女子适婚年龄从十七岁降到十五岁,到了唐朝和宋朝,这个年龄又降到了十三岁。

等到了清朝,女孩子的结婚年龄也只往上调了一岁。

古代十三四岁的女孩子,身体都没有完全发育,根本承受不了妊娠过程的负担,同样对于胎儿而言,母亲的身体情况会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

清朝的皇帝康熙一生记录在册的子女一共有五十五名,其中顺利活到成年的是二十八人,子女的夭折率无限接近百分之五十。

连拥有顶级物资、医疗资源的皇室尚且如此,民间的幼儿夭折率只会更高,虽然平头百姓不太可能像康熙皇帝一样有数量这么多的子女。

先秦时期,儒家还没有成为正统思想流行起来,不会有什么不生孩子就是让家族绝后、是家族的大罪人之类的想法。

那时候的父母很少催婚,况且民风淳朴自然,男女看对眼唱两句歌,你送木瓜我还桃李啥的,爱恨随心。

但到了此时,“无后无大”的思想观念,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对子嗣的渴求像一座山重重压在所有的封建家庭上方。

封建家庭中子女的婚事便是所有父母的大任务,不着急的十一二岁才开始为子女相看,那些着急的,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琢磨这胎是男是女,武侠小说里头经常出现的指腹为婚、娃娃亲什么的,都是现成的佐证。

结完婚之后,任务就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催生,因为求子发生的种种悲惨故事在历史传说上比比皆是。

《中华全国风俗志》一书上记载的各地风俗中有一例说——每年元宵节,沿海某些地区的乡民会一大早拿着竹枝跑到各处寻新婚女子,一见人便打。

“你怀孕没有?”

若是新妇说:“怀了。”

乡民便住手了。

新妇若说:“没有。”

就会遭到猛烈地抽打。

整个过程,婆家人就站在一旁看着一言不发,这个过程年年都有,要一直到这名女子怀孕才罢。

打人的原因是,旧习俗认为女子不能怀孕是因为这女子身上有病、有邪祟,所以要把病气、邪祟打掉,真是让人厌恶的习俗,难道女子一个人就能怀孕吗,不见这些习俗去帮男人驱邪。

结语:

上有国家政策监督、家庭需要劳动力、古人平均寿命不高、思想上对子嗣有异常的执着、幼儿的死亡率高。

在一层层BUFF叠加下来,想要提高人口,只能让女孩子更早更多地去生育,以极高的出生率来保证基础的人口大盘……

参考资料:

《孟子》《国语·勾践灭吴》《史记》《中华全国风俗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umue.com/kmpz/12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苦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